摘要:2025年11月15日,全球首部以中华白海豚为主题的纪录电影《中华白海豚》正式宣布定档,将于12月12日全国上映。影片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广东广播电视台和珠海传媒集团联合出品,是曾获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的纪录电影《港珠澳大桥》的姊妹篇,由知名导
还记得十五运会上萌翻全场的它们吗?“喜洋洋”和“乐融融”的原型——中华白海豚,要成为纪录电影的主角了!
2025年11月15日,全球首部以中华白海豚为主题的纪录电影《中华白海豚》正式宣布定档,将于12月12日全国上映。影片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广东广播电视台和珠海传媒集团联合出品,是曾获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的纪录电影《港珠澳大桥》的姊妹篇,由知名导演闫东担任总导演。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运动天赋与生俱来
中华白海豚是唯一以“中华”命名的海洋哺乳类动物,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的“易危”级别,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目前仅存大约6000头,其中2000多头生活在粤港澳大湾区。
中华白海豚游泳的速度很快,有时可达每小时12海里以上,而且还是耐力型选手。中华白海豚不但会在水面跳跃,还喜欢翻滚、露出双鳍,人类运动员需要千锤百炼才能掌握的高难度动作,对中华白海豚来说却是与生俱来的天赋,运动员们对这些水中精灵也有一份特别的偏爱。
十五运会武术南拳、南刀、南棍全能项目冠军李剑鸣表示,这次全运会被中华白海豚实力圈粉了,中华白海豚那种团结拼搏的精神和我们运动员在赛场上的表现如出一辙。“我非常想走进影院,完整地感受这份来自海洋的生命力量,相信它会给我带来更多的激励和感动。”
中华白海豚是粤港澳三地首次联手承办的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的吉祥物的原型。设计师刘平云解读他的创作用心:“白海豚是群居动物,跟运动员的团队协作、勇敢拼搏是非常契合的。”白海豚作为吉祥物,成为大湾区激情与活力共振、生态与发展共赢的象征,既是人类对这些海洋精灵的珍视和守护,更凝结着跨越时空的文化共识。
正如影片所说,中华白海豚从海而来,却不止于海洋。“中华白海豚的身影,已经融入我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总导演闫东表示,这部电影记录的不只是白海豚,更是一种团结、拼搏的生命力量——这和体育精神是相通的。
珍贵的“水中大熊猫”
中华白海豚在分类上隶属于白海豚属(驼背豚属),体形中等,体长一般为2.0-2.5米,最长可达2.7米,体重约200-285千克,喜欢栖息在亚热带海区的河口咸淡水交汇水域,偏好浅水区和多岩石环境。
18世纪50年代,在广东省广州市附近的一个河口,瑞典人彼得·奥斯贝克观察到一头白色海豚,并将其记载于《中国和东印度群岛旅游记》中。奥斯贝克给这条雪白色的海豚取名为“Chinese White Dolphin”,翻译过来就是中国白海豚,随着人们不断了解和认识各海域内白海豚亲缘关系很近的物种,多次更改了它们的属名,最终其拉丁学名被确定为“Sousa chinensis”,也就是“中华白海豚”。
在一些沿海地带,中华白海豚又被俗称为“妈祖鱼”。这是因为在福建、台湾一带,农历三月前后,东北季风减弱,中华白海豚很容易在海上见到,而那时恰逢“妈祖”的生日,渔民也因此认为它们是专门前来为妈祖祝寿。相传,妈祖会化作白海豚,默默守护海峡两岸的儿女。
虽然名为“白海豚”,但它在人们拍到的照片里却经常是粉色,这是因为中华白海豚的体色是随着年龄增长而变化的,大致分为3个阶段:幼年阶段的体色呈暗灰色;亚成体阶段的体色逐渐变浅,呈现灰色与粉红色相杂;成年阶段的体色变为纯白色。
随着水温变化,为了调节体温,白海豚的身体会呈现不同程度的粉红色。在白海豚快速游动时,有时皮下的毛细血管会充血,看上去皮肤变成美丽的粉红色,变成了“粉色海豚”。
中华白海豚的嘴角自然上翘,看起来仿佛始终在微笑,因此也有“微笑天使”的美名。这种独特的外形不仅让人感到亲切,也反映了其友善的天性。中华白海豚喜欢群居,通常成群结队活动,经常可以看见它们一起跳跃、嬉戏,甚至相互追逐,在浪花中腾空跳跃。
中华白海豚还是一种非常聪明的动物,它们的大脑非常发达,具有复杂的社交结构和高度认知能力。它们通过叫声和肢体语言进行交流、传递信息,还会使用独特的“签名哨声”来进行个体间的识别,这类似于人类的姓名。科学家们通过分析这些声音的个性特征,可以区分和追踪不同的海豚个体,甚至发现它们之间的社会关系。
中华白海豚以咸淡水鱼类和头足类为食,是典型的“顶级掠食者”。但它们繁殖能力较弱,雌性9-10岁、雄性12-13岁才性成熟;每年繁殖一次,妊娠期长达10-12个月,每胎仅产一仔;一生仅能生育十多次,幼豚成活率有限。
由于生存环境特殊、繁殖率低,以及人类活动的威胁,2008年,中华白海豚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我国也将它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目前,我国已在厦门、珠海、湛江、台山、江门等地设立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并在其他沿海地区设立了多个自然庇护所。这些保护区不仅为中华白海豚提供了安全的栖息地,也成为研究和教育的重要基地。
生命的乐章
“它们是这片蔚蓝国土的原住民,我们,只是后来者。”影片开篇的字幕,如同时光的门环,轻轻叩响每个观众的心扉。珠江口,这片全球最大的中华白海豚栖息地,不仅是它们世代栖居的家园,更是观察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
在浩瀚的南海之滨,这群粉白色的身影虽然不能言语,却是海洋生态最诚实的“信号”。它们的每一次出现,都在诉说着这片海域的生机;它们的每一次远离,都在警示着生态的变迁。
影片展现了这样一组数据:港珠澳大桥建设中,94个桥墩从最初的宏伟蓝图中悄然隐去,只为给白海豚留出自由游弋的通道;3.4亿元环保资金投入,“泡泡帘”织就的水下声学屏障,温柔地守护着这片蔚蓝的家园……当“500余头白海豚重返家园,种群恢复至1100多头”的画面浮现在银幕上,无声诉说着生态优先的深刻理念。
比这些数据更动人的,是那些将守护刻进生命的科研人的故事。89岁的潘文石教授,从守护秦岭大熊猫的“熊猫之父”,化身为北部湾三娘湾白海豚的“老友”;李松海研究员二十多年如一日踏浪寻踪,将中华白海豚的已知分布向南推进了三百公里;祝茜教授三十三年坚守,用30万张照片记录白海豚行为,构建起举世无双的影像数据库;美国鲸豚博士杰弗逊因追寻白海豚的踪迹而与妻子在香港结下良缘……正是这些具象的人与事,让“生态保护”四个字,不再是冰冷的口号,而是滚烫的初心、浪漫的坚守与一群人的热血奔赴。
“作为与中华白海豚最‘亲密’的地市媒体,我们也希望为这些无声的生灵代言。”《中华白海豚》主创团队说,“它们是有名有姓、有悲有喜的生命个体,是与我们共同栖息在这片星球上的挚友。”这番话语,不仅道出了创作者对自然生命的尊重与敬畏,更揭示了影片之所以能够打动无数观众的核心所在。
“这不只是‘大湾区三部曲’的收官之作,更是一场向光而行的影像远征。”总导演闫东的这句话,道出了创作团队的执着与虔诚。
从2019年至今六年跋涉,风雨兼程。在中国科学院、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分会、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山大学等多家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大力支持下,摄制组的足迹遍及中国、美国、瑞典、英国、泰国等多个国家,完成上百次海上拍摄,总航程超过3600海里。
如今,经过一年多的精心剪辑制作,特别增加了第十五届全运会的相关素材后,最终形成了现在这部82分钟的纪录电影精品,那些首次被定格的珍贵画面,已成为观众心中不灭的印记:
月华如练的海面上,白海豚默契协同围猎,如星河舞动;“育儿联盟”中,母亲们用身躯筑起坚实的守护之环……这些超越想象的影像呈现,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人类感知自然能力的深度拓展。
近年来,珠江口中华白海豚种群数量稳定向好,已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生态保护的一个生动象征。
我们记得它,是1997年香港回归时传递祝福的吉祥物;我们看见它,是港珠澳大桥“海豚塔”展现的刚柔并济;我们喜爱它,是2025年全运会那个头顶湾区三色花雨的“小精灵”。一尾尾白海豚,早已成为我们心照不宣的情感密码——看见它,便想起了那片共有的海,和那份共同的暖。
影片的结尾,中华白海豚“珠珠”在港珠澳大桥旁安然诞下新生命“洋洋”。整个族群默契地围成金色的保护圈,阳光穿透云层,在海面铺洒万千碎金,仿佛为这个新生命的到来举行一场庄严而温馨的仪式。
“人类无法独自面对未来,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自己。”89岁的潘文石教授在片中的这句箴言,凝结着一位生态学家毕生的智慧与坚守,为整部影片写下了深刻而动人的注脚。
令人欣慰的是,这份守护的理念正在更广阔的海域激起回响——珠海探索的生态保护模式,如今已成为中国海洋生态保护的可贵范本,在更多海岸线上生根发芽。
除了此次电影大会试映,该片预计将在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期间登陆全国院线。而中华白海豚的悠长叙事,远不止于银幕——它在珠海的碧海蓝天下铺展,随第十五届全运会的激情跃动,更在每一个珍视生命的心灵深处,落地生根。
伶仃洋上那道永恒的银色弧线,正是人与自然共生的现代化诗篇中,最温柔而坚定的韵脚。12月12日起,就让我们一起在影院见证中华白海豚的美丽身影。
来源:子清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