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戛纳展映的光环遇上顶流一人分饰五角的噱头,《狂野时代》的预售热度曾一度让人误以为是年度文艺片爆款。可11月22日上映首日,一组刺眼的数据却撕开了这份虚假繁荣——退票人次超15.5万,14.6%-15%的退票率创下近三年文艺片异常峰值,相当于每7张售出的电影票
当戛纳展映的光环遇上顶流一人分饰五角的噱头,《狂野时代》的预售热度曾一度让人误以为是年度文艺片爆款。可11月22日上映首日,一组刺眼的数据却撕开了这份虚假繁荣——退票人次超15.5万,14.6%-15%的退票率创下近三年文艺片异常峰值,相当于每7张售出的电影票中,就有1张被观众退回。更反常的是,影片网售占比仅37%,远低于正常影片普遍超80%的水平,直白暴露了普通观众的购票意愿低迷,所谓的票房体量,更多依赖粉丝集中锁场与线下非理性消费的支撑 。
高退票率的背后,是观众难以忍受的观影体验与口碑崩盘的现实。这部时长160分钟的影片,用碎片化的叙事、晦涩难懂的符号化表达堆砌出所谓的“艺术感”,却完全抛弃了故事的完整性与可读性。前一秒还是民国市井烟火,下一秒突然跳转至未来科幻场景,没有过渡与铺垫,观众全程处于“摸不着头脑”的状态。导演执着于冗长的空镜与炫技的长镜头,36分钟的隧道光影片段既不推进剧情,也不传递有效信息,不少观众直言“像被按在座位上渡劫”,中途离场者比比皆是,甚至有人靠打盹熬过全程,醒来发现剧情毫无进展。
演技层面的噱头也未能挽救影片的空洞。顶流易烊千玺一人分饰五角的设定,本是最大看点,最终却沦为“多角色翻车”的尴尬现场。五个角色除了造型差异外,性格特质与行为逻辑毫无辨识度,表演中明显的用力过猛与台词生硬,让曾经的灵气与代入感消失殆尽,只剩粉丝在强行吹捧“演技炸裂”,普通观众则直呼“尴尬”。而导演“不介意观众睡觉”的言论,更将这种无视观众体验的艺术傲慢推向极致,让不少本抱期待的观众倍感失望。
票房走势的断崖式下跌,更是市场给出的最直接反馈。上映首日凭借预售热度勉强摸到8000万票房,次日便直接腰斩至3700万,第三天跌破3000万,与2亿的制作成本相比,差距悬殊。粉丝锁场带来的虚假排片占比,终究抵不过真实口碑的反噬——影院为减少损失,不得不通过各种方式退票换片,进一步印证了影片的市场认可度低迷 。
说到底,《狂野时代》的翻车是艺术表达与商业逻辑严重失衡的必然结果。片方既想靠顶流噱头与戛纳光环收割流量,又想以小众晦涩的表达标榜艺术格调,用“通俗好懂”的营销话术欺骗普通观众走进影院,最终落得两边不讨好的下场。15%的退票率不仅是观众用钱包做出的抗议,更是对“重形式轻内容”创作风气的警示:文艺片可以有门槛,但不能没有叙事底线;营销可以造势,但不能背离作品本质。当电影不再尊重观众,市场自然会用脚投票,让所有虚假繁荣都沦为昙花一现的笑话
来源:纵深视界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