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谁能想到,由易烊千玺和李庚希领衔主演的《狂野时代》上映即陷 “旋涡”,15% 退票率、37% 网售占比的异常数据,“看不懂” 与 “神作” 的口碑对立,再加上粉丝的互撕,不仅让影片本身成为焦点,更撕开了电影行业数据监管、文艺片市场沟通的诸多痛点,一场热闹又尴尬
谁能想到,由易烊千玺和李庚希领衔主演的《狂野时代》上映即陷 “旋涡”,15% 退票率、37% 网售占比的异常数据,“看不懂” 与 “神作” 的口碑对立,再加上粉丝的互撕,不仅让影片本身成为焦点,更撕开了电影行业数据监管、文艺片市场沟通的诸多痛点,一场热闹又尴尬的行业风波就此展开,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猫眼数据显示,《狂野时代》首日退票人次超 15.5 万,退票率 14.6%-15%,是同期《惊天魔盗团 3》(4.8%)的 3 倍多,远超 6.6% 的行业均值,每 7 张票就有 1 张被退,被质疑存在 “有组织退场”。
猫眼数据显示,《狂野时代》首日退票人次超 15.5 万,退票率 14.6%-15%,是同期《惊天魔盗团 3》(4.8%)的 3 倍多,远超 6.6% 的行业均值,每 7 张票就有 1 张被退,被质疑存在 “有组织退场”。
更反常的是线上售票占比仅 37%,要知道同期商业片《鬼灭之刃》网售占比达 95%,即便有 “文艺片网售本就低” 的辩解(如《负负得正》3.7%),但《狂野时代》有顶流主演、戛纳光环加持,宣发力度远胜前者,37% 的占比仍难服众。
票房走势更显诡异,上映前传言首日破 1.25 亿,实际仅 7947 万,次日直接腰斩至 4000 万,总票房预测从高点跌至 2.17 亿,而 2 亿的投资成本让亏损几乎成定局。
有网友爆料称,这可能是 “预售资金回抽” 所致。片方先靠预售做高数据,再集中退票收回资金,虽无实锤,但结合异常数据,疑点难消。更讽刺的是,片方此前曾高调发 “抵制偷票房声明”,如今自家数据存疑却沉默,暴露了行业数据监管的松散:猫眼数据无第三方验证,文艺片退票率、网售占比无统一标准,给 “数据操控” 留了空子。
数据争议未平,口碑已 “劈成两半”。影院里,“开场 10 分钟离席”“如坐针毡”“看到睡着” 成常见反馈,黄金时段上座率不足 30%,有观众带父母观影,长辈 20 分钟就离场,自己二刷仍 “脑袋嗡嗡响”。
普通观众的核心吐槽是 “看不懂”:毕赣延续《地球最后的夜晚》的碎片化叙事,加 36 分钟长镜头、末世怪物、民国谍战等符号堆砌,被比作 “进五个鬼屋连环闯关,不知目的”。
但支持者却将其捧为 “感官诗学实验”,称看片要 “感受而非理解”。他们解读影片六篇章:视觉隐喻未来焦虑、听觉呼应历史记忆、味觉传递禅意悔恨,连镜头色彩都是 “对百年电影史的致敬”;易烊千玺分饰五角,也被赞 “拆偶像标签”。
即便豆瓣开分 6.5 是毕赣生涯最低,影评人仍称 “先锋性被市场误读”,可普通观众不买账:“艺术不能傲慢,花了钱至少该看懂基本故事。”
口碑争议还没理清,粉丝骂战又添乱。易烊千玺粉丝将差评归咎于朱一龙粉丝 “恶意刷低分”,拿出 “朱一龙粉丝吐槽千玺演技” 的截图佐证;朱一龙粉丝立刻反击,扒出 “《负负得正》网传 92.3% 退票率未验证”“《东极岛》网售 3.7% 因艺术影院渠道少”,称对方是 “甩锅”。
两边从演技吵到票房数据,甚至人身攻击,把电影讨论变成 “粉圈战场”。最无辜的是路人观众,有网友仅吐槽 “片子晦涩”,就被粉丝骂 “没审美”“不懂艺术”“故意黑片”,反而激化了 “艺术片是否该对观众负责” 的争论 。“电影票不是盲盒,观众有权批评,不能用‘看不懂是你没水平’堵嘴。”
这场风波背后,是文艺片当下的生存难题。为打开市场,文艺片越来越依赖顶流,《狂野时代》中易烊千玺粉丝贡献 80% 预售,让影片前期热度拉满,可粉丝购票多为 “支持偶像”,难转化成普通观众,一旦普通观众不买账,票房就 “断崖式下跌”,流量成了 “双刃剑”:能拉初始票房,却留不住路人。
更关键的是市场沟通缺失,电影《狂野时代》片方拒绝大众化营销,只强调 “毕赣式美学”“感官体验”,不提故事梗概,让观众期待与实际观影体验落差巨大。
反观《宇宙探索编辑部》,同样是文艺片,却用伪纪录片形式把荒诞故事讲得通俗,既保作者表达,又获观众共鸣,成了 “破圈范本”,对比之下,《狂野时代》的 “傲慢沟通” 更显问题。
《狂野时代》的争议,也给行业提了醒。数据监管上,第三方验证机制缺失,猫眼等平台数据无统一标准,文艺片与商业片的数据边界模糊,无法区分 “正常特性” 与 “违规操作”,让 “数据造假” 有了生存空间。
创作伦理上,毕赣称本片是 “最通俗之作”,可观众却觉得 “理解成本全转嫁给我们”。业内人士指出,文艺片的艺术探索值得尊重,但不能无视基础观影体验,若连故事都让观众看不懂,再先锋的探索也会被市场抛弃 —— 艺术不该是 “小众自嗨”,需在 “作者表达” 与 “观众共鸣” 间找平衡。
影片《狂野时代》掀起的舆论风暴仍在持续发酵,这场看似偶然的行业风波,实则暴露出中国电影市场积弊已久的系统性病灶。当票房数据曲线呈现违背市场规律的诡异波动,当专业影评人与普通观众的评价形成冰火两重天的撕裂景观,当应援控评的饭圈文化蚕食着正常的批评空间,这些现象恰似多棱镜般折射出产业生态的多重顽疾。
数据造假的灰色产业链如同附骨之疽,某些片方将"票房注水"视作常规操作,在午夜场制造"幽灵场次",利用锁场包场营造虚假繁荣,这种饮鸩止渴的短视行为不仅扭曲市场竞争,更蚕食着行业公信力的根基。
而文艺片创作者若以"艺术至上"为盾牌,将市场反馈简单归咎于观众审美缺失,这种精英主义的傲慢姿态同样值得警惕。须知电影既是精神产品也是文化商品,既需要保持艺术品格,也不能脱离大众语境自说自话。
粉圈经济的野蛮生长更成为新的行业变量,控评刷分、网络骂战等非理性行为,正在将电影讨论异化为立场之争。这种畸形的文化现象背后,暴露出资本对青年亚文化的功利性收编,以及互联网平台算法对群体极化的推波助澜。
当创作评价体系被流量逻辑绑架,当观众被简化为数据报表上的数字,电影作为大众艺术的本质属性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解构。
要破解这些结构性矛盾,既需要监管部门建立全链条数据审计机制,用技术手段封堵票房作假的灰色空间;也需要创作者在坚守艺术初心的同时,建立与观众对话的平等姿态;更需行业集体反思流量至上的发展模式,重建以作品质量为基石的良性竞争生态。
唯有如此,中国电影才能走出"数据狂欢"与"艺术孤岛"的双重陷阱,在商业性与艺术性的辩证统一中实现可持续发展,你说是不是这样呢?
来源:很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