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顶着“易烊千玺影帝后首部重磅作品”“毕赣梦境美学新巅峰”“献给电影的一封情书”三重光环,《狂野时代》预售8小时破千万、5天冲亿,排片占比高达27.9%,堪称起跑即巅峰。可上映短短三天,口碑就从云端跌入泥潭,“看不懂”“退票”“烂片”接连霸占热搜,甚至引发业内人
谁能想到,2025年最让人期待的电影,会以“年度最惨扑街”的姿态收尾?
顶着“易烊千玺影帝后首部重磅作品”“毕赣梦境美学新巅峰”“献给电影的一封情书”三重光环,《狂野时代》预售8小时破千万、5天冲亿,排片占比高达27.9%,堪称起跑即巅峰。可上映短短三天,口碑就从云端跌入泥潭,“看不懂”“退票”“烂片”接连霸占热搜,甚至引发业内人士公开内涵,这场“艺术片+顶流”的豪赌,终究还是输得彻底。
数据不会说谎,《狂野时代》的扑街早就写在了冰冷的数字里。
公映首日,全国大盘退票人次突破25万,退票比例超一成,某头部购票平台更是创下14.8%的惊人退票率——这意味着每十张票里,就有一张被观众主动退回。要知道,正常商业片的退票率通常维持在3%以下,只有突发状况才会出现短期波动,而《狂野时代》的高退票率,显然是观众用钱包做出的集体抗议。
更刺眼的是票房走势的“大跳水”:首日票房勉强摸到8000万,第二天直接腰斩至3700万,第三天更是跌破3000万,三天累计1.24亿的票房,与其过亿的预售成绩和2亿的制作成本相比,堪称杯水车薪。有网友精准吐槽:“预售有多风光,退票就有多疯狂,这哪里是电影首映,分明是大型‘退货现场’。”
高退票率的背后,是观众难以忍受的观影体验。160分钟的片长里,导演毕赣延续了标志性的长镜头和意识流叙事,却把“晦涩”玩到了极致:六段梦境跨越百年,从默片时代讲到千禧年,易烊千玺一人分饰五角,一会儿是怪物,一会儿是迷魂者,搭配扭曲的布景、诡异的音效和碎片化的台词,不少观众直言“像被按在座位上渡劫”。有人中途离场,有人靠打盹熬过时长,还有人看完发出灵魂拷问:“除了画面好看,到底在讲什么?”
豆瓣6.5分的评分,看似处于中等水平,实则暴露了《狂野时代》最致命的问题——专业评价与大众体验的严重割裂。
近8.7万观众参与评分中,一星二星差评占比接近三成,三星评价高达34.8%,吐槽集中在“矫饰”“刻意”“空心”“傲慢”四个关键词上。观众的愤怒不在于“看不懂艺术片”,而在于影片用“致敬百年影史”的噱头包装空洞内容:所谓的“六感叙事”,被诟病是“强行串联的拼盘”;模仿《千年女优》的段落,被批“鹦鹉学舌的裁缝活”;长达35分钟的长镜头,在部分观众眼里只是“炫技式的自我满足”。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不少影评人给出8分以上的高分,动辄用“电影语言的革新”“诗意的影像实验”来拔高影片,甚至直言“看不懂是观众审美门槛不够”。这种居高临下的论调彻底点燃了观众的怒火,有网友回怼:“艺术不该是遮羞布,把基本叙事逻辑丢了,再高深的噱头都是自欺欺人”“既然觉得观众不懂,何必上院线圈钱,直接在影评人群里内部放映不好吗?”
更讽刺的是,影片在戛纳电影节获得的“特别奖”和外媒对“艺术性”的称赞,反而成了观众吐槽的靶点。有观众调侃:“戛纳评委看懂了是他们的本事,我们普通人花钱看电影,不是来完成艺术鉴赏作业的。”这种割裂本质上是文艺片的老难题:当创作者沉迷自我表达,忽略了影院里的普通观众,再高级的艺术也终将失去土壤。
作为影片的绝对核心,刚拿下金鸡影帝的易烊千玺,这次也被卷入舆论漩涡,甚至遭到业内人士的公开暗讽。
影片争议发酵后,一位活跃的业内博主直接开炮,指责某影片“用高雅艺术当营销武器,吃相难看”,随后导演陈国星转发并配文“相貌平平”,还在评论区补刀“那货特装”。虽未指名道姓,但结合档期和体量,网友纷纷将矛头指向《狂野时代》及其主创,易烊千玺作为影片的最大流量担当,自然难以置身事外。
这对易烊千玺的转型之路无疑是一次重创。从《少年的你》到《长津湖》,他凭借扎实的演技摆脱了“偶像标签”,成为最年轻的金鸡影帝,选片眼光一直被业内称赞。可这次选择《狂野时代》,却让他陷入“消耗口碑”的质疑。有网友认为,演员终究要为作品负责,“哪怕导演风格再强烈,作为主演也该有基本的判断,不能只顾着艺术探索而忽略观众感受”;也有粉丝辩解,“演员只是执行者,剧情和叙事问题不该让他背锅”。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次扑街可能影响资本对他的信任。在电影市场,“顶流+艺术片”的组合本就是高风险博弈,一旦票房口碑双扑,后续的资源对接难免受影响。对于25岁的易烊千玺来说,这次经历或许是一次提醒:转型实力派的路上,不仅需要敢于挑战的勇气,更需要筛选优质剧本的眼光——毕竟观众的信任,从来都是靠一部部好作品积累起来的。
《狂野时代》的扑街,不止是一部电影的失败,更给所有文艺片敲响了警钟。
这些年,国产文艺片一直在“作者表达”和“市场接受度”之间挣扎。从《地球最后的夜晚》靠跨年营销刷出高票房却口碑翻车,到如今《狂野时代》重蹈覆辙,不难发现:把“晦涩”当高级,把“看不懂”当门槛,终究是行不通的。文艺片从来不是小众自嗨的产物,真正的艺术,应该是用独特的表达打动人心,而不是用刻意的高深劝退观众。
2亿的制作成本,黄金档期的排片资源,观众抱着“年度佳片”的期待走进影院,最终却只能用退票表达失望。这背后是资本对“顶流+大导”模式的盲目迷信,也是创作者对市场的误判。其实文艺片的成功有迹可循:《隐入尘烟》用朴素的叙事引发共鸣,《人生大事》在温情中传递力量,这些作品既有作者风格,又兼顾观众体验,才真正实现了艺术与市场的双赢。
《狂野时代》的教训或许在于:电影可以有野心,可以探索边界,但不能脱离观众。当一部电影需要靠影评人解读才能看懂,需要靠“艺术滤镜”才能欣赏,它早已失去了电影最本质的意义——讲故事,传情感。
对于易烊千玺来说,这次扑街或许是成长路上的一次挫折;对于导演毕赣来说,或许需要重新思考艺术表达与大众市场的平衡;而对于整个电影行业来说,这更该是一次反思:流量和噱头能带来一时的热度,却撑不起长久的口碑。只有尊重观众、敬畏故事,才能真正拍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好作品。
毕竟,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钱包更是诚实的。
来源:张雪峰老师视频分享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