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中央文明办发布了2025年第三次“中国好人榜”,湖北宜昌市当阳市淯溪镇电影博物馆管理员贺宗耀入选。据介绍,贺宗耀自1973年成为电影放映员后,走遍当地乡村为村民放电影。2009年,他将多年收藏的电影放映机、电影老杂志等免费展示给公众。
近日,中央文明办发布了2025年第三次“中国好人榜”,湖北宜昌市当阳市淯溪镇电影博物馆管理员贺宗耀入选。据介绍,贺宗耀自1973年成为电影放映员后,走遍当地乡村为村民放电影。2009年,他将多年收藏的电影放映机、电影老杂志等免费展示给公众。
带着新电影一夜转了仨放映点
11月23日,75岁的贺宗耀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当年娱乐方式有限,听说镇里要放映电影,家人会打起火把走夜路,带着他步行几十里路,从村里赶到镇上观看电影。从那时候开始,看电影就成了他生活的乐趣之一。
1973年,贺宗耀被选为当地的电影放映员。他回忆说,在放映电影之前,电影放映员要先播放自制的幻灯片,向观众简要介绍剧中角色和剧情。他从小喜欢画画,能制作幻灯片,这个特长让他成了电影放映员。
贺宗耀介绍,当时他需要和同事一起,每天带着大约200斤重的放映机、发电机等设备,到当地各村露天放映。一般来说,电影会在晚上十时许开始,到第二天凌晨一两点结束,此时他才能回宿舍休息。早起吃过早饭,就又要带着设备赶到下一个村庄。
“有的路好一些,我们可以找板车帮忙搬设备。如果路不好,板车走不了,我们就需要自己搬设备过去。当时村民也都想看电影,会有村民提前来找我们,和我们一起搬。”贺宗耀说,那些年里,他走遍了淯溪镇的每一个村子。即使今天,他到村里去还有村民能直接喊出他的名字。
出了新电影,是贺宗耀最忙的时候。很多村子都抢着想要“尝鲜”。有一次,贺宗耀一夜之间转了三个放映点,为村民播放露天电影。到最后太阳已经升起来了,为了保持画面清晰,贺宗耀不得不把放映机往前挪。以至于最后电影画面只有电视机大小,但仍有数百名村民在看。
“那时候,我们这些电影放映员很受欢迎。每到一个地方,小孩子们就跳起来欢呼:‘放电影的来咯!’放完电影,群众会热情地鼓掌,向我们表示感谢。”贺宗耀说,这些美好的瞬间让他至今记忆尤深。
坐一天一夜火车去买放映机
后来,人们的娱乐方式逐渐增多,电视机、VCD等设备进入村民家中。可贺宗耀仍坚持为村民放电影,“我注意到,很多村民一开始对数字放映很感兴趣,觉得放映出来的效果更好。但也有人说,怀念胶片放映机放映时发出的‘嗒嗒’声。”
面对时代的变化,贺宗耀想要留住曾经的记忆。2009年,他在镇里的电影院开了一间“电影展览室”。自己购买的电影杂志、跟其他人要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杂志和画报、自己与同行使用过的放映机,成为了电影展览室最早的展品。
贺宗耀介绍,最初的“电影展览室”只有20平方米左右,用的是电影院里的一间旧更衣室。“那个年代电影院有时也会搞演出,所以有一个给演员用的更衣室,我就拿来陈列我的藏品,没想到很受大家的欢迎。”
“上世纪50年代,南京曾经仿照苏联设备,生产了16毫米电影放映机。我小时候,来村里放电影的放映员用的就是这种机器。到我当放映员时,这款放映机已经淘汰了。这导致‘电影展览室’的展品缺了一环,无法全面反映出我们这里电影放映的历史。”为了弥补这个缺憾,贺宗耀一直在通过各种方式寻找线索。
后来他在网上发现,一位云南昆明的收藏家有这款放映机。“看到这个消息,当时我眼睛都放光了,非常激动。沟通之后,我和妻子坐了一天一夜的火车,到昆明见到了那位收藏家,自掏腰包花了3万块钱,买了包括这台放映机在内的3台老设备。”
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电影展览室”场地面积从最开始的20平方米,到47平方米,再到80多平方米,现在已达到400多平方米。名字也从最开始的“电影展览室”变为了“电影展览厅”,再到如今的“淯溪电影博物馆”。
现在的淯溪电影博物馆,不仅展出有电影放映机、老杂志,还有老电影海报、老录音机、老相机、老电视等诸多和影音相关的老物件。贺宗耀仍不时前往淯溪电影博物馆,为观众们讲解。他来到博物馆内电影放映点的模拟场景中,熟练地放上胶片,操作起放映机。电影结束,掌声响起,“那一刻,我曾经的记忆又回来了”。
实习生 蒋梦涵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屈畅
来源:北青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