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野时代》,观众看懂了吗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24 16:15 1

摘要:11月22日,电影《狂野时代》全国上映。作为一部艺术电影,该片上映三天票房破亿,市场表现堪称亮眼;然而在口碑层面,却呈现出鲜明的两极态势,有人称赞其为“写给电影的满分情书”,感受浪漫而多元;也有不少观众直言“看睡着了”“看不懂”,相关词条甚至登上热搜,引发广泛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刘宗智

11月22日,电影《狂野时代》全国上映。作为一部艺术电影,该片上映三天票房破亿,市场表现堪称亮眼;然而在口碑层面,却呈现出鲜明的两极态势,有人称赞其为“写给电影的满分情书”,感受浪漫而多元;也有不少观众直言“看睡着了”“看不懂”,相关词条甚至登上热搜,引发广泛讨论。为何同一部电影,在不同观众眼中差异如此之大?又应如何看待这场“看懂”与“感受”之间的争议?

一梦浮生

《狂野时代》由毕赣执导,易烊千玺、舒淇领衔主演,李庚希特别出演,影片将一个世纪的光阴凝缩成五段绮丽幻梦,在一个“人类不再做梦”的年代,执意留在梦中的“迷魂者”(易烊千玺 饰)令“大她者”(舒淇 饰)感到困惑,原本带着规训甚至矫正视角的“大她者”进入“迷魂者”的世界后,终被纯粹动人的梦境打动。

影片导演毕赣曾表示,“狂野时代”让人既不安又期待,这种感觉存在于电影里的每个故事当中。他希望观众能从中重新感受到电影之美。在阐述创作初衷时,他说影片从第一个画面燃烧的银幕开始,就希望打破电影和现实的距离,让观众能够成为电影的一部分,也期待将关于生命力的感受传递给大家:“人的生命是非常复杂的,我们通过五种不同的感官穿越一个世纪,目的就是希望大家重构复活复杂的自我。”英文片名“Resurrection”在片中可以有多种解读,譬如指向“迷魂者”的复活、电影的重生等。

此前,该片曾获得第78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特别奖。戛纳评委会主席朱丽叶·比诺什认为《狂野时代》是一部“非凡的电影、充满诗意的电影”,非线性叙事和梦境结构展现了导演毕赣对电影艺术的深刻探索。她坦言自己并未完全看懂影片,但被其中“神秘的元素”和“强大的创作力量”打动,影片的抽象表达和多段落叙事可能让观众感到困惑,但这种挑战性正是其艺术价值的一部分。

影片主演易烊千玺也透露,《狂野时代》的观影体验对于大部分观众而言也许较为特别,影片中有诸多主创团队特意处理的留白,那些灰色的、需要细细琢磨的部分,需要观众自己的解读和自己个人感受去填满它。

《狂野时代》是一部意象极其丰富的影片,装载着导演编织的层层呓语。160分钟的片长中,既饱含了对百年世界电影史的致敬,也有对历史变迁的切片特写,卷入不同的情感羁绊,思索影与梦、爱与欲、生与死,恰好对应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电影开篇写道:“在一个人类已经不再做梦的世界里,迷魂者仍执着于梦的幻觉,他的体内宛如电影放映机,只有放上胶片才能活动。

影片首尾回扣循环,回到迷魂者这具“电影的身体”。“迷魂者”从梦中苏醒,“大她者”为少年模样的他重新化妆,又变成第一章节里诺斯费拉图的怪物模样,去往下一场轮回旅途。

争议所在

《狂野时代》以其宏大的艺术野心与复杂的结构引发多维评价。有点映媒体认为它是一部“华丽而奢华”的创作,实则是“五、六部电影的组合”,每一段落既俏皮又奇特,共同构成一首“总体忧郁的挽歌”,致敬二十世纪电影梦与其中流淌的生命记忆。也有影评人指出影片具有“彻底重塑观众思维的力量”,每一次运镜与光影变幻都充满灵感,不仅展现纯粹的电影语言,更呈现艺术家对电影边界的持续拓展。著名导演李安隔空发来对影片的评语:“毕赣导演,追梦的优秀导演,加上追梦的优秀演员。《狂野时代》不止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追忆电影大梦的无限惆怅,难能可贵的复杂观影经验。”

然而,这种丰富的隐喻、密集的致敬与可供解读的留白,也带来理解上的挑战。比如在首个篇章中,“迷魂者”身形佝偻、举止诡异的怪物形象,让人联想到早期电影史上的经典角色形象“诺斯费拉图”。由F·W·茂瑙执导的1922年电影《诺斯费拉图》是史上第一部吸血鬼题材恐怖片。“大她者”走进地下通道、寻找“迷魂者”的整个过程中,画面呈现出扭曲反透视的建筑布景、高明暗反差的光影、非自然主义的强色调、墙面上的恐怖阴影等明显致敬20世纪20年代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的视觉风格,电影《诺斯费拉图》《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大都会》都是这类流派的代表作。放映机的齿轮转动,幕布拉开,“迷魂者”在园中浇水,这一场景致敬了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导演的短片《水浇园丁》,这部电影诞生于世界电影的开端1895年,也被称为世界上第一部喜剧片。

在戛纳电影节放映时,有影评人直言《狂野时代》“晦涩难懂”,仿佛刻意将观众隔绝于思维之外,令人陷入“糖浆般黏稠的困惑”。也有专业点映媒体在戛纳电影节期间指出,尽管影片场面炫目、类型融合丰富,但密集的地理、历史、传说与宗教背景,以及不断变化的角色关系,令观众在震撼之余亦感喘不过气。社交媒体上“催眠”、“看不懂”、“煎熬”等评价层出不穷。有人说,这是文艺片导演装深沉失败导致的“大翻车”,也有人说“像在环球影城连走五个鬼屋,完全浪费时间”“不知所云,虚浮无聊”。这种两极反应,凸显了艺术电影在当代院线中的尴尬处境。

艺术探索

《狂野时代》为何让人感到费解?从朱丽叶·比诺什和易烊千玺的评述中可以窥见一斑。普通观众追求的是情节完整、冲突激烈的好故事,而毕赣却通过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五个独立篇章构建百年梦境,刻意弱化线性叙事,打破了商业片叙事模板。毕赣对电影史的致敬与抽象美学符号的运用,同样要求观众具备相应的知识储备才能领会其中深意。这无疑提高了影片的观影门槛。

实际上,《狂野时代》的发行通知上已经明确标注其为“艺术电影”。这一定位本身就已表明了其创作初衷:艺术探索优先于大众理解。商业电影以观众理解为目标,艺术电影则更注重创作者表达的自由。二者本无高下之分,只是追求不同。艺术价值与大众理解无必然关联。部分作品因形式复杂或主题抽象,可能难以被多数观众直接理解,但其艺术性仍可通过情感冲击、视觉创新等方式体现。

艺术电影的核心价值不在于是否被观众“看懂”,而在于能否引发情感共鸣或审美体验。毕赣导演曾强调“感受优于看懂”,认为艺术电影更应像欣赏一幅画般沉浸于感官体验。从这个角度看,《狂野时代》已经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而这份答案,不奢求所有人的理解。

当被问及影片若有第七个篇章会是什么形式时,毕赣的回答诗意而深刻:“大家看完电影回到家,躺在床上做梦的时候,那就是我们电影的第七个篇章。”或许,影院本就如梦,有人徜徉其中,有人追求清醒,而美本身,从不因理解的多寡而改变其价值。

来源:齐鲁晚报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