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首先是观影评价两极分化,有人说晦涩难懂不好看,有人说有艺术含量值得回味。紧接着,又是退票率争议发酵,易烊千玺与朱一龙粉丝开启互撕模式,把本该聚焦作品的讨论,拖进了无意义的偶像对决,实在可惜。
《狂野时代》上映后的舆论场,让不少围观路人看得一头雾水。
首先是观影评价两极分化,有人说晦涩难懂不好看,有人说有艺术含量值得回味。紧接着,又是退票率争议发酵,易烊千玺与朱一龙粉丝开启互撕模式,把本该聚焦作品的讨论,拖进了无意义的偶像对决,实在可惜。
其实,口碑撕裂本是艺术片与商业院线相遇时的常见现象。当追求线性剧情、娱乐体验的观众,遇上碎片化叙事等艺术表达,难免因心理落差催生差评;而认可这种风格的观众,又会为其镜头语言和演员演技突破点赞,两极分化必然产生。
这种分歧并不可怕,反而能折射出创作定位与受众需求的错位,本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行业议题。认可作品的人,大可说说它的艺术亮点;给出差评的人,也可大方具体指出问题所在。
可粉丝互撕的出现,封住了理性讨论的空间。
当讨论被阵营切割,粉丝们陷入谁更优秀的执念,将作品争议简化为谁家粉丝能扛票房、谁拖了作品后腿,给对方扣上尬吹尬黑的恶意攻击,没人再关心真正该聊的创作得失、受众错位等核心问题。当路人点开影片相关话题,看到的不是对叙事、镜头、主题的分析,而是粉丝的互相攻击,实在遗憾。
易烊千玺与朱一龙作为优秀的青年演员,应在不同作品的打磨中积累口碑,而不是被粉丝的骂战绑在对立战场上。毕竟,真正能让偶像走得更远的,终究是扎实的作品,过硬的演技以及理性包容的粉丝群体,而不是互撕中的站队。
真正有价值的电影讨论,也应该聚焦于作品本身:电影宣传是否精准匹配了受众群体?艺术表达与大众接受度之间该如何找到平衡点?哪些因素可能影响观影体验?
这些问题的探讨,既能给后续影视创作提供借鉴,也能让消费者更清晰地认知不同类型电影的特点,远比粉丝间的互撕有意义得多。
撰文|向玲主编|李锦审核|朱宗威*文章为主编有态度原创出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出品 | 潇湘晨报来源:潇湘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