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野时代》看不懂?看这一篇就够了!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23 13:10 1

摘要:毕赣新片《狂野时代》通过六个章节,呈现跨越一个世纪的狂野幻梦。易烊千玺饰演名为“迷魂者”的电影怪物,在五个篇章的梦境故事里体验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五感,舒淇饰演“大她者”,她是打开“迷魂者”故事的钥匙。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p0dtYZvgF7

文 | 野子

毕赣新片《狂野时代》通过六个章节,呈现跨越一个世纪的狂野幻梦。易烊千玺饰演名为“迷魂者”的电影怪物,在五个篇章的梦境故事里体验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五感,舒淇饰演“大她者”,她是打开“迷魂者”故事的钥匙。

单看剧情简介,就知道这不是一部容易理解的电影,内容关于梦,更不会那么好懂。影片上映后,“狂野时代 看不懂”话题随即登上热搜,引发争议。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p0dtZofLkb

首先看片名,中文片名《狂野时代》指的是故事发生在“狂野的20世纪”。英文片名“Resurrection”可以联想到列夫·托尔斯泰的同名小说《复活》,但影片不是改编这个小说。

毕赣前两部电影的片名都来自小说:《路边野餐》源自苏联科幻文学泰斗斯特鲁伽茨基兄弟的同名小说,塔可夫斯基曾将其翻拍成电影《潜行者》,毕赣也非常敬仰塔可夫斯基的电影。《地球最后的夜晚》片名则源自智利小说家博拉尼奥的首部短篇小说集。

毕赣电影取自小说名,和小说文本都没有直接关联,更多是赋予影片一种和小说类似的风格与气质,这也是他玩的取名游戏。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p0dtbkD5hY

毕赣曾受访表示,“狂野时代”让人既不安又期待,这种感觉坐落在电影里的每个故事当中。而“Resurrection”带有宗教意味,他希望观众能从中重新感受到电影之美。“Resurrection”在片中可以有多种解读,譬如指向“迷魂者”的复活、电影的重生、新时代的来临等等。

整部电影饱含对百年世界电影史的致敬,对中国历史变迁的切片特写,卷入不同的情感羁绊,思索爱与梦、生与死,如万花筒般炫目,装载着毕赣编织的层层谜语。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p0dtdHVVhn

每位观众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无论是正解还是误读,每一次重新感受和解释,都能让《狂野时代》在放映结束后再度“复活”。

以下是我们提供的一种观影思路,分别走进6个章节,解析这场“看不懂”的世纪幻梦。“谜底”仅供参考。

01

第一章节 视觉

第一个“视觉”篇章发生在清末时期,全片采用默片形式,穿插复古色调的字幕卡。

“迷魂者”身形佝偻、举止诡异的怪物形象,让人联想到早期电影史上的经典角色形象——诺斯费拉图。由F·W·茂瑙执导的1922年电影《诺斯费拉图》是史上第一部吸血鬼题材恐怖片。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p0dti4Wvdo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p0dtjceEpY

从“大她者”走进地下通道、寻找“迷魂者”的整个过程中,画面呈现出扭曲反透视的建筑布景、高明暗反差的光影、非自然主义的强色调、墙面上的恐怖阴影等明显致敬1920年代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的视觉风格,电影《诺斯费拉图》《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大都会》都是这类流派的代表作。

德国表现主义电影通过这种夸张、变形的艺术语言,反映了一战结束后整个社会的精神焦虑状态。《狂野时代》将其移植到正遭受侵略战争、充满屈辱与苦难的旧中国,也侧面反映出那个时代下人们的精神异化状态。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p0dtl1AoIi

而侵蚀中国人的正是鸦片。“迷魂者”被囚禁在鸦片馆,他被大量喂养罂粟,鸦片就是来源于罂粟植物蒴果。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p0dtoKp2nY

“迷魂者”第一次见到“大她者”时赠予对方罂粟花朵,这个动作细节与《科学怪人》小女孩送花给弗兰肯斯坦的一幕有相似之处。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p0dtqTOIxa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p0dtreUD0w

这个篇章主要表现眼睛这个感官。“大她者”的眼睛成为一面镜子,迷魂者从她的眼睛里照见自己的丑陋模样。

“迷魂者”的身体是一具喻体,如同那个有毒的残破不堪的时代。“大她者”帮他清理充斥在身体里腐烂的罂粟花,随后为他的机械之身装上放映机和胶片,“迷魂者”的身体又成了一具“电影的身体”。

他在红幕布前露出一张面孔,像电影《圣女贞德蒙难记》里的贞德那样落泪。虽然“迷魂者”的样貌丑陋,却如贞德般圣洁。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p0dttSkUPE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p0dturmNM4

当放映机的齿轮转动,幕布拉开,“迷魂者”在园中浇水,这一场景致敬了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导演的短片《水浇园丁》,这部电影诞生于世界电影的开端1895年,也被称为世界上第一部喜剧片。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p0dtwKXdUE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p0dtyZT01H

在找到“迷魂者”前,出现了一种在电影技术发明前出现的动画装置“费纳奇镜”的画面。片中提到,“迷魂者”以生命为代价,换取了一种人们早已遗忘的东西,这种东西叫做梦。

《狂野时代》便从做梦开启后续故事,费纳奇镜转动,从世界电影的起点出发,召唤观众坠入一个个如梦似幻的电影篇章之中。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p0du1Y2Upt

02

第二章节 听觉

“听觉”篇章的故事来到二十多年后的民国抗战时期。

好莱坞在40年代出现黑色电影的特殊风格,1941年影片《马耳他之鹰》是发轫之作。这类电影风格主要出现在侦探类型片,展现危机四伏的社会状况,悬念重重的犯罪情节,侦探在“蛇蝎美人”的诱惑中善恶不明、道德模糊,电影通常影调灰暗、氛围阴郁。

这一章节依托乱世背景,也展现了同一时期的黑色电影风格与谍战片的质感。“迷魂者”化身少年邱默云,赵又廷饰演的长官对他严刑逼问,只为寻找一个神秘箱子的下落,箱子成为牵引全篇悬念的麦高芬。

这一章出现了不少毕赣电影的标志性意象:钟表、火车、镜子,特别是利用了镜子构建、调度了一出华丽巧妙的动作场面。

赵又廷在一个布满了镜面的空间中持枪找寻易烊千玺,也在其中迷失了方向。这场镜子迷宫戏的致敬来源可以追溯至1947年由奥逊·威尔斯执导的经典黑色电影《上海小姐》。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p0du3SMHnF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p0du4x9Jo4

箱子里装的是一位音乐家留下的特雷门琴,特雷门琴是世界上第一件电子乐器,也是唯一一种不需要身体接触的电子乐器。

而在邱默云的身体内,有一种比特雷门琴还要动听的声音,音乐家为此着迷,不惜牺牲生命。长官声称“为了听见你的声音,我愿意让这个世界安静下来”,他不惜刺破耳朵。

邱默云近似黑色电影里“蛇蝎美人”的人设,他体内的声音让音乐家和长官都着了迷,也都陷入精神混乱。易烊千玺在表演中细腻展露了些许“妖娆”的动作细节。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p0du7LqZBd

这个篇章里出现了两首具体的音乐:一首是陈歌辛在抗战时期创作、周璇演唱的流行歌曲《永远的微笑》,将爱情主题融入爱国情怀;一首是来自巴赫作品集的478号作品《来吧,甜蜜的死亡》,扣题了片名题眼“复活”。

那么,最动听的声音到底指向什么?电影是视觉的艺术,也是听觉的艺术,或许可以猜测这是向有声电影致敬,有声电影正是在30、40年代于国内兴起。

在战乱年代,长官、音乐家似乎都迷失了自我,无法真正发出自己的声音,最动听的声音象征他们不断寻找自我的目标。

从历史角度来解释,如《永远的微笑》传达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平的心声也是当时人们心中最动听的旋律。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p0du8bCEIa

03

第三章节 味觉

紧接着,又过了二十多年,“味觉”故事发生在一座破旧荒废的佛教庙宇,“迷魂者”变成一个已经还俗的小僧侣,引领一支队伍来搬文物。

飞雪、寺庙、明月、浮萍......这个章节呈现出独特的中式美学意境,同时借鉴致敬中国独有的志怪片类型。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p0duA330X4

在这里,“迷魂者”体验“味觉”感官,他用石头敲掉疼痛的牙齿,破碎的石相化身为一个快成佛的妖怪“苦妖”。

“苦妖”原本寄生在他的牙齿,想明白“世界上最苦的东西是什么”,化为人形的“苦妖”长相,竟酷似小僧侣父亲生前的模样。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p0duBvSPCa

在与“苦妖”的对话中,小僧侣心怀愧疚,追忆父亲作为教师失去尊严的痛苦过往;在甘与苦的禅意辩证中,悄然流淌对一个年代与人生境遇的省思。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p0duD9y9uk

04

第四章节 嗅觉

十多年后,“迷魂者”遁入虚无,来到“嗅觉”这一章,故事背景大致发生在改革开放初期的80年代。

“迷魂者”转变成中年骗子,和一位小女孩组成搭档行骗,上演一出“嗅觉识牌”的“特异功能”奇观。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p0duEUAOnQ

小女孩的父亲传言跑到了“有海的地方”,这个地方可以指向“死亡”,小女儿是孤儿;也可以指向南方的沿海开放城市,对应当时的“下海热”。

在这个剧烈变革的时代,社会风气逐渐开放,科学与迷信的碰撞也非常激烈,兴起了一波“特异功能热”,如气功学、耳朵识字、隔空移物等伪科学。

在这样的环境影响下,中国电影在80、90年代诞生了一批以儿童为主角,以超能力为设定的科幻片与奇幻片,如《霹雳贝贝》《大气层消失》《魔表》。

片中,迷魂者展示“意念掰勺”,和小女孩配合演绎“嗅觉识牌”,她闭眼闻出“黑桃A”的纸牌气息,这些桥段都重现了当年特异功能的热潮,也恰好呼应了同一时期这类电影的特征。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p0duI97im3

小女孩喜欢玩脑筋急转弯,她和迷魂者都解不开一个谜语——“人身上丢失了什么东西,永远也找不回来?”直到他们遇到行骗目标“老爷子”。

对方拿出女儿带走他在战场上使用的一个饭盒,饭盒里装了一封信,女儿因为火灾离世,这封信也化为灰烬。“老爷子”请求小女孩闻饭盒的气味,还原信件。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p0duK7gCPN

小女孩原本只是假演“嗅觉识牌”,却在这一刻编撰出这封信的内容:“你好,见字如面。这是我第一次给你写信,因为不知道怎么称呼你,所以信的第一行是空的……”

从女孩的个人角度来看,她诉说的这段话可以面向自己的生父,也可以面向已经形同父亲的骗子。

实际上,从小失去父爱的她也在此刻解开了谜语。人们找不回来的东西不是金钱,而是亲情,是一不小心就容易丢失的爱。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p0duMMba8i

另外,这个章节里出现的“凯珍餐厅”是一个小彩蛋,这是毕赣和演员黄觉共同创办的一家贵州菜餐厅。凯珍寓意“凯里的珍珠”,毕赣的家乡就是贵州凯里。

05

第五章节 触觉

“迷魂者”化身不羁少年阿波罗,在1999年的最后一天、传说迎来“世界末日”的最后一夜,他遇到了李庚希饰演的神秘少女邰肇玫。

这个章节风格好比是另一个时空和版本的《地球最后的夜晚》,出现了同样的霓虹视觉、KTV场景、吃苹果的动作、以“荡麦”为名的点歌台等相似元素。

《地球最后的夜晚》曾出现台湾歌手邰肇玫演唱的歌曲《墨绿的夜》,这次以她为角色名,李庚希也在片中演唱了她的另一首歌曲《玉兰花》。

黄觉在《地球最后的夜晚》中饰演罗紘武,在这一章节里他叫“罗先生”,在KTV唱了一首罗文的歌曲《小李飞刀》。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p0duNnSOZU

全篇由一个约35分钟的长镜头段落构成,这是毕赣的招牌手法。《路边野餐》打造过一个长达45分钟的长镜头,《地球最后的夜晚》有一个约一个小时的长镜头。

在《地球最后的夜晚》中,罗纮武走进电影院,画面从2D转为3D,他陷入梦境一路穿梭,坐缆车下山,遇到各色人物。在《狂野时代》里,毕赣也做了一次长镜头内部复杂调度的新尝试。

这段长镜头内部出现了两种视角的转换,同样由黄觉触发。在他出场后,视角由客观转为他个人的主观视角,到了他在KTV唱歌,镜头又转为客观视角。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p0duQ2ljOv

在整个长镜头走过的街景里,有红灯区、育婴室,构筑了一个紧扣青春成长主题表达的视觉场域。

当这个长镜头画面对准窗户的户外空间,外景搭起幕布,放映露天电影《水浇园丁》,和第一章节形成呼应。

随后,这夜将尽,影片出现希区柯克式的变焦画面,制造出一种模糊虚实、时空变换的梦幻感;镜头立即穿过窗户,阿波罗和邰肇玫也从罗先生的束缚中挣脱,携手奔跑。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p0duSExnFO

这一章以“触觉”为感官,以“遗憾”为主题。《地球最后的夜晚》以吻作结,这一篇章也以吻的“触觉”收尾。

少年阿波罗遗憾没有亲吻的经验,隐藏吸血鬼身份的邰肇玫遗憾没有咬过人。最终他们跑到码头,不在乎彼此的不同和生死,毅然相拥一吻、一咬跨过千禧夜,迎来新世纪的黎明。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p0duYkiGCr

上世纪90年代全球传言“世界末日”,《天地大冲撞》《泰坦尼克号》《独立日》《终结者2》等末日题材灾难片应运而生。

毕赣用一则极致浪漫色彩的青春爱情短篇,杂糅90年代的黑帮港影与小镇叙事,诠释属于他的末日银幕想象。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p0dua2ZKPN

06

第六章节 心灵

《狂野时代》的创作初衷,来源于毕赣想探讨“人类意识是什么”这个问题。他在《路边野餐》中引用佛教的《金刚经》,这次借用佛教的“六根六尘六识”,来形成电影的外部结构与内在肌理。

六根指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感官,六尘对应色、声、香、味、触、法六类感知,六识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种认知。

当“迷魂者”走过五个章节,亲临清末、民国、新中国、改革开放、千禧年构成的历史时空,体验了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五种感官,寻找“被人遗忘的东西”,“最动听的东西”,“最苦的东西”,“永远找不回来的东西”和“最遗憾的东西”,解开各种情感困惑后,电影来到最后一个章节“心灵”,亦指向“六识” 里的“意识”这个概念。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p0dueHs3wX

影片首尾回扣循环,回到迷魂者这具“电影的身体”。“迷魂者”从梦中苏醒,“大她者”为少年模样的他重新化妆,又变成第一章节里诺斯费拉图的怪物模样,然后将他放进意识流中,去往下一场轮回。

《狂野时代》提出的一个总体问题是来自“大她者”的追问——“迷魂者”在执着什么?直到度过这场世纪幻梦,她说自己明白了“迷魂者”执着的东西。从电影本体来分析,这份执着是关于电影的生死问题。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p0dugsuLvZ

在“大她者”为“迷魂者”妆化的地方,堆积着“凯珍餐厅”的店牌等道具,从这个画面细节可以看出这里像是电影片场,之前的篇章梦境都是一部部拍摄完成的电影。

“迷魂者”的故事全部结束后,一群发着光亮的观众陆续走进如圣殿般的蜡烛剧院,伴随电影从放映到结束,剧院逐渐燃烧殆尽,观众也逐渐融化消失。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p0dujOt4wx

如今,“电影已死”的论调时常出现,毕赣在此做出了他的回应。他不是以此结尾来表达电影的消亡,反而是通过一场充满仪式感的观影与告别,强化对美好电影文化的眷恋。

在他的电影世界里,电影即梦境,只要像“迷魂者”一样找回做梦的感觉,电影也就不会真正死去。

“六根六尘六识”的佛教哲言写道:“六根清净的目的,便在断绝并超越这一生生死死的生命之旅。”意思是,当六根不再执着六尘的欲念,便能从生死轮回中解脱,抵达超凡的境界。如果把这一说法对应到整部电影里,“迷魂者”正是在各个感官章节中经历并放下了“执着的东西”,迎来了新生。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p0dumW8c30

与其争论“电影已死”,毕赣更想号召观众重新调动五感、体验电影艺术的魅力,在电影的幻梦里去感受从创作者到自我的潜意识。

如他所说:“就像《狂野时代》里,老爷子说他用尽了所有手段都没法复原那封信,我觉得观众也不需要用任何科学手段,就去感受那封信的灰烬就好了。”

/ 互动 /

一句话说说

你对《狂野时代》某一细节的理解

转发本文或点击“在看”并截图发送至后台即有机会获得 电影《狂野时代》兑换码

/ MORE /

分享赞与在看

只要你点,我们就是好朋友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p0duoRMqgi

来源:1905电影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