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部续集还没上映,所有女演员集体掉十斤肉,最轻的只剩四十二公斤,红毯镜头里腕骨凸得像干树枝。
一部续集还没上映,所有女演员集体掉十斤肉,最轻的只剩四十二公斤,红毯镜头里腕骨凸得像干树枝。
观众先发现A妹脸颊陷成坑,接着辛西娅的锁骨能盛水,连一向圆润的杨紫琼也在首映礼上晃着宽松袖口。
外媒拍到她们排队领咖啡,纸杯在掌心打转,指节青筋暴出,像临时插上去的塑料管。
有人翻出进组前的旧图,落差大得刺眼。
同一套礼服,原先绷紧的部位如今堆出褶皱,腰链滑到胯骨。
粉丝把前后对比剪成七秒短视频,点赞一夜冲破三百万,评论区刷屏问:这剧组到底给她们吃了什么。
好莱坞老账很快被翻出来。
1939年拍绿野仙踪,十五岁的朱迪·嘉兰被关进宿舍,每天只给黑咖啡和鸡汤,配安非他命提神,安眠药睡觉,身高一米五一度瘦到三十七公斤,四十七岁便因药物过量死在伦敦公寓。
那段历史写进教科书,却挡不住后来人继续复制。
今天的新片合约更隐蔽。
行内人透露,有的项目把体重数字写进附加条款,不达票就扣片酬,再签保密协议,对外只能说自愿。
去年一部漫改女主在播客里爆料,她按导演要求把日摄入压到五百卡,相当于三片全麦面包加一杯脱脂奶,拍完直接送打营养针,休息四个月月经才回来。
最诡异的是集体同步。
过去只折腾女主,现在连女配、客串、甚至五十多岁的动作演员一起瘦,像被同一根绳子勒住。
营养师私下吐槽,同一档期接到三位演员的委托,目标体重只差零点五公斤,时间线完全重合,说没有统一指挥谁信。
更扎眼的是公开行程。
剧组每天安排四小时舞蹈排练,再加两小时力量训练,官方说法为呈现魔法打斗,实际消耗超过两千卡,而餐车只发水煮鸡胸和羽衣甘蓝。
有人拍到晚餐后发苹果,一人一个,大小跟乒乓球差不多。
粉丝心疼,团队却保持沉默。
片方通稿只提造型需要,对体重闭口不谈。
时尚杂志夸她们自律,品牌方抢着送高定,没人问一句这样减健不健康。
观众被红毯精修照洗脑,以为瘦成纸片人才是魔法世界的入场券。
业内把这种操作叫饥饿美学。
镜头拉宽两厘米,现实里就得再减四斤,循环下去没有底。
演员越瘦,导演越敢拍特写,制片方越能省后期修图成本,最后形成死结:观众习惯窄脸,市场只要窄脸,谁也不敢先胖回来。
可身体不会说谎。
首映礼后台,辛西娅蹲下去系鞋带,起身时眼冒金星,扶墙缓了半分钟。
杨紫琼采访间隙偷偷往嘴里塞巧克力,发现镜头对准又立刻吐进纸巾。
A妹的演唱会因为气息不稳被批,粉丝护短说是舞蹈强度大,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饿的。
更惨的是心理。
有人杀青后患上暴食,半夜叫五人份披萨,吃到天亮再催吐;有人对食物产生恐惧,白水煮菜叶也要过秤,多一克就焦虑到手抖。
最普遍的是停经、骨质疏松、甲状腺紊乱,二十出头的小姑娘体检报告像绝经妇女。
观众也在受害。
满屏窄脸洗脑,普通人开始怀疑镜子里的自己。
社交平台流行挑战魔法女巫腰,A4纸横过来能遮住就算赢,评论区里十几岁女孩晒肋骨,点赞高得吓人。
商家顺势推束腰、代餐、酵素,一套流程割得明明白白。
有人把锅甩给竞争。
女演员多,角色少,想出头只能比狠。
可问题是,为什么标准只剩一个瘦字?
魔法世界原本需要怪诞、需要张力,现在却成了骨架比拼。
导演口口声声创新,结果把四十年代的老路再走一遍,还走得理直气壮。
更深层是成本算计。
瘦演员省布料、省灯光、省后期,动作戏不用吊太多威亚,摔倒也轻,保险费用都能降一点。
制片方把风险转嫁给演员的胃,再转嫁给观众的眼睛,最后全社会为医疗账单买单。
破局办法不是没有。
首先把体重条款踢出合约,参考抽烟喝酒,写进健康保护条例;其次片方公开营养方案,接受工会审查;再者红毯媒体同步标注身高体重BMI,让观众知道什么叫过界;最后奖项评选设立健康门槛,瘦到病态直接失去资格。
观众也能做选择。
下次看到窄脸特写,先问一句这样瘦合不合理,再给掌声。
买票、点播放、发弹幕之前,想一想屏幕外那个人是不是在挨饿。
市场听钱包的话,只要我们不只盯着瘦,导演自然不敢再勒绳子。
电影再魔幻,也不值得用命换。
故事讲得好,靠剧本、靠表演、靠镜头语言,不靠谁更贴近骷髅。
真正让人记住的女巫,是气场、是眼神、是台词,不是腕骨尺寸。
希望下一部大片热搜词不再是体重,而是演技。
毕竟,魔法应该让人飞起来,而不是让人掉下去。
来源:大眼聊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