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1月22日,毕赣执导、易烊千玺主演的电影《狂野时代》正式上映,“看不懂”相关话题迅速冲上热搜TOP4,阅读量超1600万,讨论量近6000条。影片以“男主五次重生、不带记忆穿越五个时空,每个时空归宿都是死亡”的设定,让不少观众直言“一脸懵”,同时也引发了“神
11月22日,毕赣执导、易烊千玺主演的电影《狂野时代》正式上映,“看不懂”相关话题迅速冲上热搜TOP4,阅读量超1600万,讨论量近6000条。影片以“男主五次重生、不带记忆穿越五个时空,每个时空归宿都是死亡”的设定,让不少观众直言“一脸懵”,同时也引发了“神作还是烂片”的激烈争论。
1. 争议的核心:“看不懂”背后的电影野心
- 剧情设定:影片以“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意识”的“六识”为框架,串联起跨越百年的六个梦境,易烊千玺一人分饰五角(怪物、特工、僧人、骗子、混混),在不同时代完成“死亡-重生”的循环,最终回归本体。
- 观众反馈:有人认为这是“写给电影的情书”,160分钟的长镜头、默片致敬、德国表现主义美学等设计充满艺术感;也有人吐槽“节奏拖沓、叙事破碎”,“花了钱看了场没睡醒的梦”。
2. 为何“不宣传”?反而是另一种“宣发”
片方的“低调”并非无理由:
- 影片早已凭借戛纳主竞赛特别奖、朱丽叶·比诺什的盛赞获得“艺术认证”,不需要常规商业宣发吸引核心影迷;
- “看不懂”本身成了话题钩子,易烊千玺“一人分饰五角”的演技突破、IMAX厅的沉浸体验,让粉丝和路人愿意为“解谜”走进影院,首日预售就破7700万,猫眼预测总票房超2亿。
3. 两极评价的本质:是“门槛”还是“滤镜”?
- 认可方:认为影片是“华语文艺片的新高度”,毕赣用“电影怪物”串联百年影史,从默片时代的《月球旅行记》到千禧年的科幻狂欢,每一个细节都藏着对电影的致敬;
- 质疑方:觉得“过度追求形式,忽略了故事本身”,“文艺片不该是‘故弄玄虚’的遮羞布”。
4. 最终结论:“神作”还是“烂片”,取决于你想看什么
如果你带着“看故事”的期待,它可能让你失望;但如果你愿意把它当成“一场感官实验”,就能感受到毕赣用影像构建的“电影之梦”——就像影片里的台词:“当我双耳失聪,我便走入镜中”,懂与不懂,本身就是这场梦的一部分。
来源:吃瓜的猹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