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票房破 7700 万!易烊千玺一人分饰五角,《狂野时代》疯批文艺片,看懂的人封神,看不懂的睡晕
早上八点场的 IMAX 影厅,灯光暗下的瞬间,就被毕赣拽进了一场长达 160 分钟的电影大梦。看完走出影院,脑子里还飘着民国烟雾、雪地寺庙、末世霓虹,心情复杂到说不出话 —— 既被影像的狂野震撼,又被剧情的迷幻绕晕。
这部曾入围戛纳主竞赛单元、拿下特别奖的文艺片,从戛纳首映就注定口碑两极:有人直呼 “看不懂,昏昏欲睡”,有人奉为 “给电影的情书,艺术大作”。如今内地上映,首日票房预测高达 7700 万,猫眼灯塔预测总票房破 2 亿,易烊千玺的号召力,硬是把小众文艺片拉进了大众视野。
戛纳评审团主席朱丽叶・比诺什说:“我不敢说完全看懂,但它的光影和创作力量打动了我”。确实,《狂野时代》不是一部 “让你看懂” 的电影,而是一场毕赣用表现主义和怪诞美学织就的梦 —— 镜中无真我,万物皆虚幻。
如果你是易烊千玺粉丝或文艺片影迷,一定要选 IMAX 影厅,哪怕看不懂剧情,单是影像的梦幻设计、25 分钟超级长镜头,还有群星的新鲜演出,都值得这场 “大梦”。
今天,我们就走进这场狂野之梦,聊聊它的惊艳与争议,看看毕赣到底用电影,给我们讲了一个怎样的百年电影寓言。
一、观感:狂野!这是毕赣写给电影的 “疯批情书”
看完《狂野时代》,最直接的感受只有两个字:狂野。
狂野的不是剧情逻辑,而是毕赣的创作野心 —— 一个影迷导演,竟敢用 160 分钟、五种感官、跨越百年的梦境,串联起电影的前世今生,这种不管不顾的创作欲,简直疯批又迷人。
狂野的是影像风格。默片时代的烟雾缭绕、谍战片的暗影重重、禅意片的白雪寺庙、科幻片的末世狂欢,毕赣把百年电影的风格熔于一炉,每一帧都充满实验性。
尤其是最后那段 25 分钟超级长镜头,推轨、手持切换,视角在不同场景中穿梭,从末世街头到海上日出,仿佛把电影百年的光影都装进了这一段镜头里,堪称 “电影中的电影”。
狂野的是演员表演。易烊千玺一人分饰五角,从默片时代的诺斯费拉图式怪物,到民国谍战特工,再到破庙少年、小镇老千、末日黄毛,每个角色都彻底脱离了他的本人气质,尤其是那个看不出原貌的吸血鬼,阴郁又忧伤,够疯够野。
舒淇则被拍得美到极致,作为贯穿全片的 “电影女神”,她的气质与光影交织,成为这场梦境最温柔的底色。
最狂野的,是毕赣的 “不管不顾”。他根本没打算让所有人看懂,台词像呓语(“你这么咬文嚼字酸里酸气是跟谁学的?”),剧情像碎片,却偏偏用最精致的影像、最极致的表演,把 “电影是什么” 这个命题,拍成了一场迷梦。
就像朱丽叶・比诺什说的,“看懂不重要,那种匠人的手工感和创作力量,才是最动人的”。
说真的,看《狂野时代》就像做一场很长的美梦,开头可能煎熬迷茫,但沉浸其中后,就会被它的狂野与温柔打动。它不是一部常规电影,而是一场电影信徒的狂欢。
二、剧情:一场跨越百年的电影之梦,看懂的人读透电影史
《狂野时代》根本不怕剧透,因为就算剧透了,你可能还是看不懂。它的剧情不是 “故事”,而是 “寓言”—— 用六段梦境,串联起电影百年的发展史,而易烊千玺饰演的 “寻梦者”,就是串联这一切的 “电影怪物”。
毕赣在采访中说,影片由 “五种感官 + 意识” 组成,六段梦境对应不同年代的电影风格,时间线跨越一个世纪,梦境越往后越清晰,故事线也逐渐浮出水面。
第一梦:视觉・默片时代(1900 年)
这是最纯粹的电影溯源。舒淇饰演的电影女神,带着观众快速走过电影的诞生之初:《水浇园丁》的恶作剧、《月球旅行记》的奇幻,接着进入德国表现主义的暗黑风格,致敬《诺斯费拉图》。
易烊千玺饰演的 “电影怪物”,身体内部就是一台电影放映机,只有装上胶片才能活动。他的造型酷似诺斯费拉图,苍白、阴郁,带着梦幻与忧伤,仿佛电影本身 —— 需要光影才能 “活” 过来。这段没有台词,全靠影像说话,每一帧都像从默片里抠出来的,充满复古的神秘感。
第二梦:听觉・谍战黑色电影(20-40 年代)
时间来到民国,画风突变,变成了谍影重重的黑色电影。易烊千玺饰演的特工,为了保护一个神秘箱子,陷入敌人圈套,遭受毒打拷问。
赵又廷饰演的上司是点睛之笔,他被玻璃刺中双耳,留下一句 “当我双耳失聪,我便走入镜中”,随后枪声响起,段落戛然而止。这段的核心是 “听觉”,没有过多台词,靠环境音、枪声、脚步声营造紧张感,完美复刻了老派谍战片的悬疑氛围,赵又廷的表演沉稳有力,谍战味十足。
第三梦:味觉・禅意修行(40-60 年代)
这是全片最晦涩也最有禅意的一段。大雪纷飞的寺庙里,少年因偷盗被留下,却饱受牙痛折磨。僧人让他尝遍所有石头,找到最苦的那块拔牙,结果少年发现,最苦的石头竟沾着僧人的小便残余。
僧人告诉他:“甘与苦是共生的”。最终,少年用发芽的土豆结束了父亲的生命,在苦涩中感悟生命真谛,重生为狗。这段像金基德的《春夏秋冬又一春》,又带着徐皓峰的禅意,用 “味觉” 探讨生死、苦乐,虽然难懂,但后劲十足。
第四梦:嗅觉・小城犯罪故事(改革开放后)
画风又变,变成了凌厉的小城犯罪片。易烊千玺饰演的小镇老千,在车站遇到因母亲打工而逗留的小女孩,两人约定配合完成魔术骗局。
这段与 “嗅觉” 相关的笑点很接地气:小女孩问老千 “什么东西离开身体就不能再拥有”,答案是 “屁”。这段剧情相对直白,充满生活气息,老千的油滑与小女孩的纯真形成反差,像是毕赣对自己《路边野餐》风格的回归,凌厉又温暖。
第五梦:触觉・末世科幻狂欢(新世纪末)
这是最能体现毕赣风格的一段,让人想起舒淇主演的《千禧曼波》。21 世纪来临前的最后一个夜晚,末世恐惧笼罩街头,易烊千玺饰演的染黄发的嬉皮小子,与李庚希饰演的吸血鬼相爱。
黄觉饰演的罗先生为首的黑暗势力暗中掌控一切,这段充满了千禧年的疯狂与浪漫。李庚希的表演堪称惊艳,嚼着苹果的吸血鬼,带着新鲜又黑暗的魅力,吸血鬼之吻、唱歌时泪眼婆娑的表情,都让人印象深刻,她演活了一个 “电影精灵”。
这段的核心是 “触觉”,肢体接触、拥抱、打斗,都传递着末世里的孤独与渴望。
梦醒时分:电影的重生
最后,造物主将主角改造成弗兰肯斯坦的模样投入水中,胶片燃烧的灰烬 “复活” 了电影。影片结尾回到开头,舒淇架设摄影机的画面出现,形成循环 —— 电影百年,不过是一场大梦,梦醒了,电影却永远活着。
如果你看完还是不懂,没关系,毕赣本就没打算让你懂。这场梦的意义,不在于剧情逻辑,而在于电影本身的光影魅力,在于那些跨越百年的电影意象。
三、易烊千玺:一人分饰五角,彻底丢掉 “易烊千玺” 的标签
可以肯定的是,易烊千玺在《狂野时代》里,演得淋漓尽致,彻底过了一把戏瘾。
在这部电影里,他不再是 “流量明星易烊千玺”,而是 “演员易烊千玺”。一人分饰五角:默片怪物、民国特工、破庙少年、小镇老千、末日黄毛,五个角色性格迥异,造型天差地别,却被他演出了统一的 “忧伤底色”,成为解读整部电影的关键。
毕赣给了他极大的表演空间,没有复杂的剧情束缚,全靠肢体语言和眼神传递情绪。饰演默片怪物时,他佝偻着背,眼神空洞,像没有灵魂的木偶,完美贴合 “电影机器” 的设定;饰演民国特工时,他眼神锐利,动作干脆,透着特工的隐忍与决绝;
饰演破庙少年时,他带着少年的倔强与迷茫,牙痛时的痛苦表情真实到让人共情;饰演小镇老千时,他油滑又带着一丝温柔,把底层小人物的挣扎演得淋漓尽致;饰演末日黄毛时,他叛逆又孤独,与李庚希的对手戏充满化学反应。
最惊艳的是他的 “忘我”—— 每个角色都让你完全忘记这是易烊千玺,你只会记住那个阴郁的怪物、隐忍的特工、迷茫的少年。但他又赋予五个角色一种共通的忧伤,仿佛 “寻梦者” 跨越百年的孤独,贯穿始终。
当然,也有小小的不足:毕赣总让他的角色抽烟,但易烊千玺的气质里缺少老烟枪的沧桑感,显得有些违和。但这丝毫不影响他的整体表现,他用实力证明,自己不仅能演主流商业片,也能驾驭如此实验性的文艺片,成为国产文艺片的 “票房破圈利器”。
四、舒淇、赵又廷、李庚希:群星闪耀的 “电影符号”
除了易烊千玺,其他演员也贡献了精彩的表演,他们更像 “电影符号”,串联起这场百年大梦。
舒淇:最美的 “电影女神”
舒淇的角色贯穿全片,戏份不多,却像一根温柔的线,串起所有梦境。她是电影女神的化身,迷人的气质与独特的嗓音,陪伴着寻梦者,也陪伴着观众。
毕赣把舒淇拍得太美了,光影落在她脸上,温柔又神秘,仿佛电影本身 —— 美好、虚幻,却让人无法忘怀。她的存在,让这场狂野的梦,多了一份温柔的底色。
赵又廷:谍战片的 “惊喜彩蛋”
赵又廷在民国谍战段落的戏份不多,却让人印象深刻。他饰演的上司被刺中双耳后的那句台词 “当我双耳失聪,我便走入镜中”,充满哲学意味,他的表演沉稳有力,谍战味十足,让人忍不住期待他未来能多演谍战剧。
李庚希:最灵的 “电影精灵”
全片最出彩的配角,当属李庚希。她饰演的末世吸血鬼,新鲜又黑暗,嚼着苹果的样子带着一丝邪气,吸血鬼之吻的缠绵、唱歌时泪眼婆娑的脆弱,都被她演绎得淋漓尽致。她的表演灵动又有层次感,完全不像新人,反而像一个沉浸在角色里的 “电影精灵”,为这场末世狂欢增添了最迷人的色彩。
五、毕赣的狂野:用一场梦,致敬电影百年
评价《狂野时代》,其实就是评价一场梦 —— 你无法用 “好看” 或 “不好看” 来定义,只能说 “沉浸” 或 “不沉浸”。毕赣的野心,远远超出了一部电影的范畴,他想做的,是用电影致敬电影。
相比《路边野餐》的诗意、《地球最后的夜晚》的浪漫,《狂野时代》更像一场 “疯批实验”。他调动了百年电影的所有风格:默片的吊诡、谍战片的悬疑、禅意片的深邃、犯罪片的凌厉、科幻片的浪漫,再用表现主义和怪诞美学包装,打造出一个 “电影怪物”,串联起五种感官与意识。
影片的亮点太多:第三梦中白雪覆盖的破败寺庙,充满东方禅意,探讨 “甘与苦” 的哲学;第五梦中长达 25 分钟的长镜头,空间调度精准,从末世街头到海上日出,仿佛跨越了一个世纪;结尾胶片燃烧复活电影的设定,充满科幻与魔幻色彩,把 “电影不死” 的主题推向高潮。
毕赣在纽约电影节上说:“我想为承受变化的人们提供些许慰藉”。这场梦确实做到了 —— 它或许难懂,但那些光影、那些情绪、那些跨越百年的电影意象,能让真正爱电影的人,感受到一种共鸣:电影是什么?是光影,是梦境,是跨越时空的陪伴。
当然,这部电影也注定小众。它太个人化,太实验性,没有常规的剧情逻辑,对普通观众不够友好。但这正是毕赣的魅力 —— 他不讨好市场,只讨好电影本身。就像朱丽叶・比诺什说的,“他用双手打造一切,充满匠人的手工感”。
六、票房:2 亿预测合理,文艺片的 “破圈与局限”
毕赣之前的作品《路边野餐》《地球最后的夜晚》,口碑不错但票房一般,始终是小众文艺片的范畴。这次拉上易烊千玺、舒淇等群星,显然是想打造一部兼具艺术表达与商业性的作品。
从目前的票房预测来看,首日 7700 万、总票房 2 亿,这个数字很合理。易烊千玺的号召力,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年轻观众的观影热情,让文艺片走出了小众圈层;但艺术片的受众终究有限,影片的实验性和难懂性,也会让一部分观众望而却步。
这部电影的票房意义,远远超过数字本身。它证明了国产文艺片可以不用 “苦大仇深”,可以狂野、可以实验、可以有明星加持;它也证明了,只要有足够的艺术价值和诚意,文艺片也能在商业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对于毕赣来说,《狂野时代》是一次突破,也是一次坚守 —— 突破了文艺片的票房天花板,坚守了自己的艺术表达。未来,国产文艺片或许能沿着这条 “艺术 + 商业” 的路线,走出更多可能性。
结尾:这场狂野之梦,你敢不敢赴约?
《狂野时代》就像一场冒险,有人觉得是狂欢,有人觉得是煎熬;有人看懂了电影百年的浪漫,有人只看到了混乱的碎片。但这就是电影的魅力,没有统一的答案,只有属于自己的体验。
毕赣用这场梦告诉我们:电影是什么?是光影,是梦境,是跨越时空的陪伴,是不管看懂与否,都能感受到的创作力量。易烊千玺用五个角色告诉我们:演员是什么?是丢掉自己,成为另一个灵魂。
如果你爱电影,爱光影的魅力,爱实验性的创作,不妨走进 IMAX 影厅,赴这场狂野之约;如果你只喜欢简单直接的剧情,或许会觉得煎熬。但无论如何,这都是一部值得讨论的电影 —— 它拓展了国产文艺片的边界,也让我们看到了电影最本真的样子。
你敢不敢走进毕赣的狂野之梦?看完之后,你看懂了多少?评论区聊聊你的感受!
来源:沐娱影视一点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