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十届青葱计划首场“青葱校园行”11月21日晚在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举办。导演、中国电影导演协会会长、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院长贾樟柯,导演、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副会长、上海电影家协会主席郑大圣,导演、编剧赵德胤等影人与青年学子及从业者交流,分享创作实践。赵德胤呼吁,市
第十届青葱计划首场“青葱校园行”11月21日晚在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举办。导演、中国电影导演协会会长、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院长贾樟柯,导演、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副会长、上海电影家协会主席郑大圣,导演、编剧赵德胤等影人与青年学子及从业者交流,分享创作实践。赵德胤呼吁,市场需要多元、私密、独特的电影,“大家手上有剧本的赶快来投这个计划,我们需要这样的电影和故事。”
青葱计划是由国家电影局指导、中国电影导演协会主办的青年电影导演扶持计划。贾樟柯介绍,过去九届,青葱计划导演完成了30多部影片,成片率超过40%,多部影片进入了电影市场,也在国内外各大电影节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届青葱计划在延续往届导演工作坊、编剧工作坊等培训之外,新增了发行方面的培训,“因为我们发现很多年轻导演亟需了解中国的发行现状。”
第五届青葱计划十强导演耿子涵、第九届青葱计划十强导演、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电影制作专业FP21班学子吕博文以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耿子涵在青葱完成的长片首作《小白船》于今年上映,“在一轮轮青葱选拔和培训过程中,刚毕业的我清楚了在学校之外、面对电影市场时,一个导演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这对我帮助很大。”
青葱计划征集时间一个月,吕博文打磨剧本直到最后一天才投递,但也成功入选,“大家与青葱之间,只差一个投递的勇气”。他表示,青葱计划注重循序渐进的学习氛围,从集体课程到一对一导师指导,整个流程细致且人性化,导师分配也充分考虑项目类型与创作者特点。这段经历不仅帮助他将剧本从雏形打磨成熟,更让他坚定了电影创作之路。
郑大圣曾作为导师参与过两届青葱计划,他表示,从一对一的剧本洽谈,到导演工坊,甚至如何现场看景、如何和演员一起工作,青葱的培训给青年导演提供了全方位的、非常务实的经验。“我非常由衷地觉得,我刚开始拍我第一部长片的时候,如果能够有这样细腻的、落实得这么具体的计划该多好。”
“像我这样拍过几部长片的导演,有机会仍然想来青葱计划这样的平台学习。”出生于1982年的赵德胤已经入行13年,2012年拍出自己的第一部电影长片,成本只花了5万元。在大学里,赵德胤学的并不是电影专业,而是设计专业。“我们在网络上学习电影,我把贾樟柯导演所有的电影访问、影评都找出来看。2006年他用数码摄影机拍摄电影《三峡好人》,当时我读大四,想办法和学校申请到了一样的摄影机,拍了一部短片去参加电影节,从此一步步学习拍电影。”
他鼓励青年影人在汲取前辈经验的同时,勇敢寻找自身的独特性,开创属于自己的艺术表达。“多元、差异化,具有私密性和个人见解的电影,不管哪个市场都需要这样的电影。”他认为,当下电影市场不够理想,是因为私密、多元、独特的电影还没有机会琳琅满目地出来,“如果出来,我作为观众会很想去看那种电影,而不是曾经看过的千篇一律的故事。”
现场合影
当日来自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众多青年学子挤满整个会堂,不少创作者也向现场嘉宾请教自己的困惑。有人表示,自己正在创作一个上海题材的作品,但会一直产生怀疑和不自信,“真的有人想看我这些私人的表达吗?”
“几乎99%各个行业的成功领航者都来自独特性和私密性,其实电影在西方市场的概念更是一个时尚行业,正如所有时尚品牌的名字都是设计师个人的名字,个人私密经验才是最强大的”,赵德胤说,很多厉害的电影或者是大师级的导演,都是从讲述自己家乡的故事或者个人观点开始,“你要坚信你的私密性,相信所有人都是这么过来的,越到最后越不用去怀疑。”
郑大圣同时提醒年轻创作者,“近取诸身”的同时,也要找到个性化的语言表达,做到不自恋,“创作者要真正敢于面对自己,残酷地审视自己的生命经历,一定会有其他陌生人能体会共情,但是得击穿自恋,得对自己足够狠。”
围绕本届青葱计划的主题“我们需要电影”,嘉宾们畅谈己见。“我相信电影的新生,我们从中可以不断地获得自己的新生,”郑大圣说。耿子涵则表示,“电影是我当下唯一想做的、能做的事情,其实我真的很需要电影!”吕博文说,“我们需要电影,因为我们需要做梦,我们需要修复那些我们丢掉的知觉。”
此次青葱计划校园行活动由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执行院长程波主持,他认为,这一平台给青年人带来机会的同时,也激发大家保持创作初心。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电影处处长刘祎呐表示,青葱计划将首场校园行活动落地上海,是对上海建设“电影之城”的充分肯定。“期待青葱计划持续为青年影人提供高起点,上海将继续积极支持青葱计划及相关电影项目,共同推动更多优秀上海题材作品的涌现。”
栏目主编:施晨露 题图来源:钟菡 摄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