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主角惠特妮36岁,是全球最年轻的白手起家女亿万富翁,看惯了《社交网络》里扎克伯格那样的男性科技创业者故事,突然冒出这么个女性主角,我一开始还真被勾起了好奇心。
文 |围炉
编辑 |小夜
2025年9月,《点爱成金》先在多伦多电影节亮相,没过几天就登陆美国网络平台。
这部110分钟的电影没搞大张旗鼓的宣传,却凭着独特的主角圈了不少粉。
主角惠特妮36岁,是全球最年轻的白手起家女亿万富翁,看惯了《社交网络》里扎克伯格那样的男性科技创业者故事,突然冒出这么个女性主角,我一开始还真被勾起了好奇心。
惠特妮的创业路,得从Tinder说起。
早年她总混迹各种社交场合,不是为了打发时间,而是想积累资源,闯进自己感兴趣的科技行业。
她心里有杆秤,不愿意为了赚钱和所谓的“男性法则”妥协。
机缘巧合下,她加入了一个创意孵化项目,正好赶上Tinder的初期研发。
她对校园文化和年轻人的社交需求摸得很透,直接把Tinder推向了学生群体。
左滑表示不感兴趣,右滑就是喜欢,匹配成功就能聊天,这套简单直接的模式,现在看稀松平常,当年可是被惠特妮带火的。
Tinder就这么火速出圈,她也顺理成章成了联合创始人兼营销副总裁,本以为是人生高光时刻,没想到麻烦才刚刚开始。
创意被男同事悄悄窃取,领奖台上没有她的身影,《时代周刊》的专访里也见不到她的面孔。
她为Tinder付出的心血,好像被男性主导的规则彻底抹去了。
更过分的是,她和其中一位创始人的恋情结束后,还遭到了煤气灯效应操控,上千条辱骂信息轰炸过来,公共场合甚至被人恶意羞辱。
同事们没人站出来帮她,反而觉得她在无理取闹,换谁处在那个位置,怕是都得崩溃。
无奈之下,惠特妮从Tinder离职,还因为签了保密协议,受了多大委屈都不能公开说。
好在她没被打垮,拉上几个在Tinder同样受排挤的女同事,又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投资人,一起创办了Bumble。
这个交友软件最特别的地方,就是女性得先主动发消息,男性才能回复。
就这一个小小的改动,直接戳中了很多女性的痛点。
线上交友时遇到的骚扰和不尊重,不少女生怕是最有体会。
Bumble上线后反响很不错,2021年成功在纳斯达克上市,惠特妮也成了美国史上成立时间最短的上市公司女性CEO,还多次登上《时代周刊》名人榜单和福布斯富豪榜。
本来以为《点爱成金》就是部普通的创业爽片,看了才发现不是这样。
影片没把惠特妮塑造成完美受害人,她也有过妥协和犹豫。
比如Tinder上有男性用户发不当照片骚扰女性,女同事们都希望严惩这种行为,但当时用户注册量还没到百万指标,惠特妮在严规平台规则和完成指标之间,显得有些避重就轻。
这种不完美反而让这个人物更真实,毕竟在职场里,尤其是在男性主导的环境中,谁还没为现实做过些许妥协呢?
而且这部电影填补了一个空白,之前我们看的科技创业传记片,主角大多是男性,《点爱成金》聚焦“女性+科技+创业”,让大家看到女性在科技圈也能闯出一片天。
它没有只拍逆袭的爽感,还把职场性别歧视、性骚扰、网暴这些真实的困境摆了出来,这一点确实值得点赞。
影片后半段有点让人失望,惠特妮创业路上的那些坎儿,比如和Tinder的法律纠纷、Bumble母公司爆发的招嫖吸毒丑闻,都被一笔带过。
好像她只要稍微努力一下,就能轻松解决所有问题。
但现实里的女性创业,哪有这么容易?
我身边也有做创业的女性朋友,她们常说,找融资时会被质疑“能不能兼顾家庭”,谈合作时会被轻视“女性不懂行”。
这些隐性的性别歧视,比明面上的打压更让人难受。
《点爱成金》把这些复杂的问题,简化成了“克服困难就成功”的公式,多少有点可惜。
更让人觉得遗憾的是惠特妮这个人物的塑造。
影片想表现她的多面性,比如她曾迎合男性主导的话语体系,评判其他女性,以此换取职场中的相对安全。
但这种复杂性只停留在表面,没看到她真正的成长和转变,就像被框在一个“女强人”的模板里,少了点真实的烟火气。
对比《社交网络》对创业伦理和人际博弈的深层探讨,《点爱成金》在系统性问题的探讨上确实显得有些浅薄。
它没能深入聊聊,为什么科技圈里女性创始人占比那么少?为什么职场性别歧视屡禁不止?这些根源性的问题,影片都避开了。
我挺理解影片想拍爽文的心思,毕竟大家都爱看逆袭故事。
但性别歧视和职场不公,不是靠一个人的成功就能解决的。
惠特妮逆袭了,可还有很多女性创业者,还在为一个公平的机会打拼。
把复杂的系统性问题,简化成“只要努力就能成功”,多少有点误导人。
《点爱成金》这部电影,算不上完美,但它至少让更多人关注到了女性在职场和科技圈的困境。
惠特妮的故事很励志,可背后的性别伤痕更该被记住。
希望以后能有更多这样的作品,不只是拍逆袭的爽,更能深入聊聊那些没被解决的现实问题。
毕竟,真正的进步,不是靠一个人的成功,而是让每个努力的人,都能得到公平的对待。
来源:品茗阅法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