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意大利导演宝拉·柯特莱西(Paola Cortellesi)在第38届金鸡奖颁奖典礼上,用一句略带生涩却真诚无比的中文“谢谢”接过“最佳外语片”奖杯时,台下掌声雷动。
哈喽,大家好,小今这篇影评主要聊聊意大利黑白电影《还有明天》摘得金鸡奖,用普通女性的抗争照见现实,既打动观众又引发对女性权利的深思。
当意大利导演宝拉·柯特莱西(Paola Cortellesi)在第38届金鸡奖颁奖典礼上,用一句略带生涩却真诚无比的中文“谢谢”接过“最佳外语片”奖杯时,台下掌声雷动。
那一刻,不仅仅是她本人,连同她执导的黑白电影《还有明天》,都成了全球瞩目的焦点。这不是一次简单的颁奖,而是文化与情感的深度碰撞,更是一部电影打破国界、直抵人心的生动注脚。
你可能很难想象,一部没有炫目特效,没有流量明星,甚至连色彩都被剥离的黑白电影,为何能在中国市场创下4497.9万元的票房佳绩,成为其本土之外的最大票仓?豆瓣9.3分的高分,更是观众“用脚投票”的明证。这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魔力?
从意大利到全球:一场席卷而来的“觉醒”浪潮
电影的魅力首先在它的故乡意大利爆发。2023年,它以3240万欧元的票房成绩,一骑绝尘,不仅登顶年度票房冠军,更是跻身意大利影史前十。
一个讲述1940年代意大利普通家庭妇女故事的影片,为何能引发如此巨大的轰动?答案其实很简单,也很沉重:电影里描述的困境,在今天依然如影随形。
意大利官方数据触目惊心:平均每三天就有一名女性死于性别暴力,2023年更有102名女性因此丧生,其中超过半数的凶手,竟然是她们的伴侣或前伴侣。
这数据如同警钟,敲醒了社会对女性权益的关注。而《还有明天》的出现,无疑是给这场长期以来的社会痛点,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发声平台。
在中国,这份共鸣同样强烈。从平遥国际电影展的首映场,观众们报以热烈掌声;到浙江电影周,它更是三次被观众的喝彩声包围。尽管文化背景、历史语境不同,但影片所传达的普世情感,轻易地跨越了语言和地域的障碍。
中国自2016年实施《反家暴法》以来,也在不断完善防护网络,这恰恰说明,电影中描绘的问题,并非个例,而是一种全球性的、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
不拍英雄,只讲妈妈的“悄悄反抗”
宝拉·柯特莱西这位在意大利演艺圈摸爬滚打多年的“大卫奖”得主,第一次身兼编剧、导演、主演三职,就交出了令人惊艳的答卷。她没有选择去塑造一个力挽狂澜的超级女英雄,而是将镜头对准了最普通、最真实的迪莉娅,一个生活在战后意大利的家庭主妇。
迪莉娅的生活是辛酸的:一边默默忍受着丈夫的家暴,一边又马不停蹄地做着零工,用微薄的收入维持着一家人的生计。表面上看,她逆来顺受,仿佛已经向命运低头。
但宝拉导演最精妙之处,就在于她让我们看到了迪莉娅内心的“悄悄反抗”:她小心翼翼地阻止女儿嫁给一个有暴力倾向的男人,因为她太清楚那样的生活意味着什么;她更在暗中为一场改变意大利女性命运的全民公投做着准备。这种不声不响的抗争,反而更具力量,也更能触动人心。
“笑中带泪”的反转:一张选票的力量
影片最让人拍案叫绝的,莫过于它“笑中带泪”的叙事方式。沉重的主题,却被包裹在喜剧的外壳之下。黑白画面,不仅还原了战后物资匮乏的时代感,更让观众在视觉上沉浸其中。我们跟着迪莉娅学习如何精打细算、勤俭持家,也跟着她一起感受家暴的恐惧、生活的重压。
而影片的高潮,则藏在一封“神秘信件”中。观众起初百般猜测,那会是一封情书吗?还是一张私奔的邀请函?所有人都以为迪莉娅的解脱将来自情感或逃离。
直到最后,当那封信件被揭开真面目:一张普通的选票时,所有人才恍然大悟!那一刻的震撼,是巨大的。它精准地点出了普通人抗争的路径:女性的解放,从来不是简单地逃离家庭,而是要积极争取社会的话语权,是要求作为一个人,拥有平等的选择和权利。
迪莉娅的觉醒,正是从对女儿最纯粹的爱开始的。她不再仅仅是为了女儿的嫁妆而忙碌,而是开始为女儿攒学费,为的是让女儿有更多选择的权利。这份母爱,是她冲破黑暗、争取光明的最强动力。她从最初的自我保护,一步步走向了为自己、为所有女性争取权利的道路。
为女儿拍电影,为所有女性发声
宝拉导演拍摄这部电影的初衷,纯粹而动人。她九岁半的女儿在读一本关于妇女权益的童书时,惊讶于书中所描述的曾祖母时代女性所遭受的压迫,甚至有些难以置信。
这件事深深触动了宝拉,她决心用影像的力量,去还原那段历史,告诉女儿,也告诉所有同龄人:我们今天所享有的女性权利,是前辈们一代又一代,用血泪和抗争拼搏而来的,绝非理所当然。
选择黑白影像,不仅是宝拉对记忆中那个时代的致敬,更是在向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传统致敬。这种独特的视觉美学,让故事更具代入感,也让观众在观看时,多了一层对历史的思考。
影片的成功,也让宝拉更清醒地看到了电影行业的现状:在意大利,电影圈依然是男性主导的世界。女导演想要获得认可,往往需要付出双倍的努力,她们的作品必须足够震撼,才能在重重阻碍中脱颖而出。
从平遥到金鸡,从意大利到中国,《还有明天》的成功跨越国界,恰恰印证了一个永恒的真理:真正好的电影,从来不会受地域的限制。那些关于尊严、关于抗争、关于爱的故事,总能不分文化背景地触碰到人类内心最柔软、最共通的部分。
它留给我们的思考,也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细细品味:女性权益的争取,从来都不是一个已经完成的过去时,而是一个需要我们这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努力、持续奋斗的现在进行时。
每一份觉醒,每一次反抗,每一点争取,都在为“还有明天”积蓄着力量。
来源:奇闻观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