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材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辛苦各位看官支持。
文丨如梦
编辑丨江南
11月15日,《菜肉馄饨》正式公映,一周前上海单城点映时,不算高的排片却收获了亮眼票房,银发群体对这部片子格外青睐。
全篇沪语呈现,演员都是沪籍熟面孔,公映还先覆盖长三角地区,中老年观影群体在影院找回了记忆里的滋味,年轻一代也借着这部片子读懂了上海人的处事之道。
这部片子的创作者是金莹,土生土长的上海80后。
她在上海广播电视台深耕纪录片创作二十年,《菜肉馄饨》原本是她发表在文学期刊上的小说。
从小在弄堂里长大的她,用一碗家常馄饨做引子,把老上海的市井温情、代际之间的隔阂还有城市变迁都串了起来。
纪录片导演出身的她,对生活的观察确实格外细腻,她拍过独居老人,也拍过相亲群体,这些真实素材都成了她创作的底气。
片子里的上海味道特别地道,这一点看过的人都有共识。
全片用沪语拍摄,那些“接翎子”“拎不清”的表达,只有上海人才能精准get到其中的意味。
本来以为方言会限制传播,没想到反而成了特色。
这些沪语台词不是生硬堆砌的,演员们用自然的演绎,让非上海观众也能通过情节读懂背后的含义。
除了语言,片子里的老物件也让人印象深刻,蜂花牌檀香皂、蒙德里安风格的老玻璃杯,这些东西在老上海家庭里随处可见。
看到这些物件,就像瞬间穿越回了过去,它们不是单纯的道具,而是承载着集体记忆的符号。
金莹在创作时,把这些细节自然地融入剧情,让上海的地域特质被具象化呈现出来。
上海人讲究边界感,这一点在片子里被刻画得很到位,高医生关心老汪的身体,却不会过度干涉他的选择。
只有在老汪父子主动求助时,他才会认真给出建议,这种相处模式,初看可能觉得有些生分,细想却发现满是尊重。
每个人的私人领域都被妥善保护,彼此的关心点到为止,这或许就是上海人待人接物的智慧。
片子里的人民公园相亲角,是个很有意思的场景,这个相亲角存在十几年了,表面是给年轻人找对象,实际主导者都是他们的父母。
金莹捕捉到了一个很特别的点,这些老年人天天在这里相聚,慢慢生出了别样的情感联结。
这一点确实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期,老年群体对爱情的渴望,在片子里展现得格外鲜活。
张芝华老师饰演的阿华,主动带着自己做的菜找老金,用直白的方式表达好感,这种勇敢,很多年轻人都未必具备。
现实中,不少老年人的情感需求被忽略了,他们也渴望陪伴,渴望被爱,片子把这一点展现出来,让更多人开始关注银发群体的情感世界。
代际之间的和解,是片子的另一条核心线索,老汪想让儿子相亲,却不会直接催促。
他把关心藏在“回来吃碗馄饨”的邀约里,把牵挂放在悄悄补充的檀香皂里,这种含蓄的表达,怕是上海家庭最有体会。
年轻一代和父母之间的隔阂,往往不是因为不爱,而是因为表达方式的差异。
片子里的父子俩,通过日常相处慢慢读懂了彼此,这种和解不激烈,却格外真实。
馄饨这个载体选得特别巧妙,它不是什么名贵食材,却是上海家庭里最常见的食物。
每家每户包的馄饨都有自己的味道,就像每个人的生活一样,平凡却独特,金莹用一碗馄饨串联起这么多故事,让烟火气里藏着大情怀。
有人把这部片子和《爱情神话》对比,觉得是“老年版爱情神话”。
但在我看来,它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它更聚焦于老年群体的生活状态,更深入地挖掘了上海的市井文化。
没有华丽的场景,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却用最真实的细节打动了观众。
好的作品不一定需要大制作,只要能扎根生活,捕捉到那些真实的情感和细节,就能引发观众的共鸣。
《菜肉馄饨》的走红,也让我们看到,地域题材的作品,只要把文化内核表达清楚,就能打破地域限制,被更多人接受。
这部片子就像一碗温热的馄饨,吃下去让人心里暖暖的。
它让我们看到了上海的温度,看到了人性的美好,也让我们重新思考亲情和爱情的意义。
在快节奏的当下,这样一部慢下来讲故事的片子,确实给了观众很多慰藉。
不知道您对此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喜欢文章记得点赞关注我们下期再见。
来源:史观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