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2月15号,合肥非遗馆门口排了老长队,大爷大妈裹着棉袄,小年轻端着奶茶,都在等一部老戏——《罗帕记》。
8K黄梅戏?
我第一反应是“这帮人终于疯了”。
12月15号,合肥非遗馆门口排了老长队,大爷大妈裹着棉袄,小年轻端着奶茶,都在等一部老戏——《罗帕记》。
官方通告写得客气:首部8K+HDR+全景声黄梅戏电影,非遗影像展重点单元。
翻译成人话:老掉牙的戏,被技术怼到脸上,连水袖甩出去的声音都能听出回声。
我混进去看了。
开场三分钟,镜头贴着程丞的脸,毛孔比我家电视雪花还清楚。
她一句“十八相送”没唱完,画面突然跳进1957年的黑白资料,86岁的黄新德在幕布后面闪了一下——当年他演书生,现在他拄拐盯后辈。
时空硬切,没字幕提示,全场却秒懂:同一口戏,同一颗心,只是脸换了。
最骚的是技术。
剧组给演员套上动捕节点,水袖甩成数据,扫进电脑再吐出来,袖子比真人还听话。
专利号我查了,真挂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类别写着“戏曲数字资产”。
一句话,以后拍黄梅戏,不用真人练三年,直接调包甩袖文件,鼠标一拖,袖子飞得比老艺术家还圆。
传承?
偷懒?
我也说不清。
更离谱的是票房。320万,听起来寒碜,可戏曲电影近三年没人破百万。
抖音上#00后翻唱罗帕记#,五万人拿手机对嘴,滤镜开到最大,戏腔一出来,点赞比我还快。
湖北省教育厅干脆把它当教材,明年200所中小学看完电影还要扫码,手机一扫,程丞跳出来讲咬字行腔。
孩子们会不会直接抄答案?
我猜会。
片尾字幕滚完,我旁边的小姑娘抹眼泪。
我问她哭啥,她说:“原来我妈天天哼的调子,这么好看。
”她妈就在边上,背过身偷笑,手机已经下单了“跟着罗帕记游黄梅”套票,五祖寺同款戏服拍照一次,199元,包发朋友圈。
我算了下,电影票价40,景区套票199,周边口红套盒再赚89,老戏新生,账算得明明白白。
出口处堆着一摞问卷:你觉得8K对戏曲是拯救还是谋杀?
我勾了“不知道”。
工作人员追着我问原因,我回了句:
“老艺术最怕不是死,是被当成标本供着;新技术最怕不是贵,是让人懒得再学真本事。
”
话撂下,我走了。
夜里刷手机,看见官宣:明年二月,这片要去戛纳“戏曲电影周”。
外国人连黄梅戏三个字都咬不准,却愿意看8K水袖甩到他们脸上。
我忽然想通——
戏没变,人心变了;人心一变,戏就活了。
来源:多才小羊6K1Ex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