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材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辛苦各位看官支持,请知悉。
文丨小强
编辑丨烨烨
2025年韩国青龙奖刚落幕,朴赞郁的《无可奈何》直接成最大赢家,拿了最佳导演等好几个大奖。
这部电影在现在没啥水花的韩国电影市场里,算是难得的亮眼作品,还进了不少国外权威的年度TOP10。
主角柳万洙是个造纸行业的老手,干了25年,还拿过“年度最佳造纸人”,本来日子过得挺滋润,结果公司被美方并购,他和一大批老员工全被裁了。
失业13个月里,他只找到超市兼职的临时活,家里经济越来越紧张,连住的房子都要被抵押。
电影里柳万洙的中产生活,简直是咱们印象里的标准模板。
他住的美式公寓是童年故居,自己拼尽全力买回来翻新的,就想告别小时候频繁搬家的日子。
妻子美莉不用上班,平时学学网球、跳跳舞蹈,日子过得挺惬意。
柳万洙自己也有爱好,侍弄园艺,弄了个阳光房种满绿植,还订阅专业杂志研究。
夫妻俩对孩子也上心,小女儿有大提琴天赋,被老师夸是天才,各种培养从没落下。
这些看似光鲜的生活细节,其实都是中产身份的标签。
本来想,凭着25年的行业经验,柳万洙就算失业也能很快找到工作,但现实狠狠打了脸。
韩国造纸业这些年一直在搞自动化,老员工的经验在机器面前,慢慢就没那么值钱了。
美方并购后,新管理层眼里只有效率和成本,柳万洙引以为傲的手感和判断,在冰冷的算法面前变得不划算,被裁员也成了必然。
中产这位置真挺尴尬的,不像上层阶级有资本和权力当后盾,也不像底层群体早已习惯为生计奔波。
他们的一切体面,全靠一份稳定的工作撑着。
工作没了,房子、孩子教育、体面的社会身份,全都跟着摇摇欲坠。
柳万洙一开始给自己定了三个月找工作的期限,结果拖了13个月还没着落,面试时紧张得语无伦次,那种体面尽失的感觉,怕是每个经历过失业的中产都有体会。
他不是没别的谋生机会,超市理货的兼职也能挣点钱,但他打心底里排斥。
在他看来,这种“低端”零工和自己的中产身份完全不搭,干了就等于承认自己阶层下坠了。
这种对身份的执念,让他把所有希望都押在了重返造纸业上。
其实类似的故事之前也有过,法国有部《职场杀手》,主角也是失业后杀竞争对手抢工作,香港的《维多利亚一号》里,女主为了买房连环杀人,但《无可奈何》偏偏盯着“中产”这个群体,这才是它最特别的地方。
柳万洙的转变不是突然的,电影里有个细节很耐人寻味。
他儿子撺掇同学偷手机,警察找上门时,他和妻子第一反应不是让儿子认错,反而教儿子撒谎,还拿同学父亲的丑闻威胁对方,美莉甚至想以色相解围。
最后夫妻俩把偷来的手机埋在苹果树下,柳万洙还对儿子说,好吃的东西都是用肮脏的肥料培育出来的。
如此看来,在他们眼里,维护家庭体面比坚守道德更重要。
这种心态慢慢发酵,到后来为了抢工作,柳万洙伪造招聘广告筛选出三个竞争对手,一步步实施杀人计划,也就不那么难理解了。
他不是天生的坏人,只是在阶层下坠的恐惧中,慢慢丢掉了同理心,把其他求职者都当成了阻碍自己回归中产生活的障碍物。
电影最后,柳万洙如愿得到了新造纸厂的工作,车间里只有他一个人操作机器,房子保住了,送走的狗也回来了,看似一切都回到正轨。
但他能杀掉人类对手,可挡不住技术迭代啊。
下次算法升级,这个仅存的监工岗位说不定还是保不住,他用鲜血守护的中产生活,其实还是建在流沙之上。
《无可奈何》不是在讲一个猎奇的犯罪故事,而是把中产的困境扒得明明白白。
它不像《寄生虫》聚焦上下层的鸿沟,而是盯着中间的中产,把他们的脆弱、执念和道德挣扎拍了出来。
资本编织的美好生活幻象,AI带来的职业冲击,还有为了自保慢慢消失的同理心,这些都是咱们现在可能遇到的问题。
电影抛出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它让我们看清了一点:中产的体面从来不是靠房子、车子或者某个头衔撑起来的,而是源于内心的韧性和对他人的共情。
与其害怕阶层下坠,不如想想怎么接受变化,毕竟靠极端手段守住的体面,终究是不牢靠的。
这部电影能在青龙奖大放异彩,或许就是因为它戳中了这个时代里,太多人心里的焦虑与迷茫。
不知道您对此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喜欢文章记得点赞关注我们下期再见。
来源:明星大都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