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接下来我将按照影片的篇章顺序,依次详细拆解六大感官篇章中的电影史细节与隐喻,从专业视角硬核还原《狂野时代》的真实内核!
文/ 小鱼陪拉片 蓝羽生
为什么《狂野时代》要采用六个故事章节的结构?
影片以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这五感+意识的维度作为章节划分的核心依据。
问题1:这六个章节分别讲述了怎样的具体故事?
问题2:每个“感官”维度在叙事中各自承载着什么深层象征意义?
问题3:贯穿全片的意象符号(如蜡烛),又藏着哪些隐喻内涵?
如果你看完《狂野时代》后也有这些困惑。
那么这篇文章千万不要错过!
因为,它能帮你深化对影片的理解!
接下来我将按照影片的篇章顺序,依次详细拆解六大感官篇章中的电影史细节与隐喻,从专业视角硬核还原《狂野时代》的真实内核!
(友情提示:内容较长,建议耐心阅读)
—— 五感+意识
“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与意识”感官体验的精巧结构,以“五种感官”作为内在体验线索,编织“六个章节”的百年电影幻梦。
这种前所未有的观影方式,毕赣导演是基于佛教中的“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六识”就是认知的过程,也就是说,毕赣导演希望观众能够以“六根清净”的观影状态,用“五个感官”去切身感受电影的魅力,去感受易烊千玺、舒淇的精彩表演,去感受毕赣导演的作者表达,以及五感被完全打开的奇妙体验。
影片开篇便打破第四面墙:银幕内的观众与现实中的我们实现历史隔空对望,舒淇饰演的“大她者”角色举起达盖尔银版照相机,为银幕外的我们拍下合影。
这一设计传递出导演最核心的创作理念:一场电影的灵魂,从来不是电影本身,而是观众。
Part 01 视觉篇
作为开篇的视觉章节,直接奠定了整部影片的核心基调。
这是一部关于“电影”的电影。
易烊千玺一人分饰五角的“迷魂者”、舒淇饰演的“大她者”,正是理解这部梦境诗篇的核心密钥。
“迷魂者”:串联百年影史意象的载体,在不同时代化身不同角色。
他在视觉篇是默片时代的怪物,听觉篇是谍战时代的囚徒,味觉篇是中式古风的还俗僧人,嗅觉篇是现代时期的骗术大叔,触觉篇是千禧时代的古惑仔。
“大她者”:梦境的开启者、观察者与观众引路人。
她或以真身出镜、或以旁白叙事,串联起“迷魂者”的六个章节故事。
在拉康理论的哲学语境中。
“大她者”象征秩序、法则与语言的赋予者,是类似母亲角色的“原初大他者”。
在《狂野时代》的元电影隐喻里。
她既是电影创作者与摄影机的化身,也是造梦机制本身。
视觉篇以清朝末年为时代背景,泛黄的4:3画幅、密集的字幕卡、染色的胶片,以及演员丰富的表情与肢体语言,无一不是对默片时代早期电影形态的致敬。
•“大她者”在萨尔瓦多达利的“眼睛”里,发现了“迷魂者”怪物化身的踪迹。
• 她进入到“微缩模型”鸦片馆,“一只大手”多次对微缩场景进行局部调整。在没有后期特效的无声默片时代,“手工”微缩模型拍摄,在电影史上的首次运用,是1902年法国导演乔治梅里爱的《月球旅行记》。
• 《月球旅行记》这部科幻短片,也被视为电影史上第一部科幻片。
• 类似手法还见于卓别林《淘金记》的悬崖小木屋、《摩登时代》的商场滑冰场景。
• 在寻找“迷魂者”的段落,致敬了我国非遗戏剧项目“皮影戏”。
• 井盖上鲜花转动化作骷髅的设计,既致敬早期动画装置“费那奇镜”,又以“鲜花(赞誉名利)”与“鸦片(欲望沉迷)”隐喻部分创作者初心在名利中迷失。
• “月亮脸”道具再次呼应《月球旅行记》,扭曲布景与高对比度光影则致敬德国表现主义代表作《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
当“大她者”掏空“迷魂者”背脊的鲜花(发现内置早期放映装置),放入胶片后场景切换至草地,二人复刻卢米埃尔1895年《水浇园丁》的经典桥段——胶片取代鲜花、红色鲜花变纯白小花,暗喻创作者从追逐名利回归艺术本心。
Part 02 听觉篇
“听觉篇”作为承接“视觉篇”的第二篇章,画幅从方正的4:3切换至1.37:1的国际标准学院比例。
落幕中,它开启了写实叙事的转向,象征着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的技术变革与时代阵痛。
声音,正是这一篇章的核心元素。
复古的字幕卡被人物的有声旁白与对白取代,每一帧影像都被赋予了具象化的听觉音效与配乐。
时代背景来到20世纪40年代,充满黑色电影和谍战片风格的民国时期。
“迷魂者”从怪物化身为美少年邱默云。他与赵又廷饰演的长官,形成了似敌似友的紧张关系。
故事围绕一个各方势力都想寻找的“神秘箱子”展开,长官对邱默云施行了残酷的拷问与多次对峙,最终长官刺穿双耳,只为“听见”迷魂者的声音。
两人之间最核心的纽带,依然也是篇章核心的“声音”。
长官以自毁的方式追寻“真声”、追寻“真相”,是本篇章中最为触目惊心的情节。
从有声世界的白噪音,到无声世界的一片死寂,听觉体验的不同转换,让观众也跟着屏住了呼吸。
毕赣导演在这一章节大胆地调动观众的听觉感官。
无论是蒸汽火车的汽笛声,威压拷打的鞭刑声,还是子弹击破镜子的碎裂声,甚至是模仿耳聋的真空声,营造出紧张悬疑氛围的同时,也让观众切身感受角色在听觉世界的迷失与变化。
镜子作为本篇章的关键意象,多次以“汽车后视镜、招牌文字、实体镜面”出现,既隐喻无声与有声时代的对照,也承载着电影作者理念的投射与观众情感的共鸣。
邱默云与长官在“镜子铺”的对峙,是对1947年奥逊·威尔斯《上海小姐》中“镜子迷宫枪战”的致敬;
“镜子”同时也是邱默云与长官,一体两面、互为镜像的隐喻。
邱默云是拥有秘密的美少年,带着破碎感和暗黑气质,他迷恋于箱子发出的特定声音,沉浸于感官的极致体验。
长官是拥有权力充满威压的审讯者,但他追求的却是绝对的“静默”,通过摒弃感官来追求超脱。
虽然他们对待“听觉”是两种极端的态度,但是他们也共同分享着某种孤独。某种对绝对真实的渴望。
长官破译情报的桥段中,“箱子”成为希区柯克式的麦格芬(推动剧情却未必核心的物件),摄影技法上也致敬了经典的“希区柯克变焦”。
后续出现的乐谱,是巴赫巴洛克时期的宗教声乐作品《来吧,甜蜜的死亡》(BWV478)。
这首乐曲表达的是对死亡的超脱式渴望,反映了路德宗神学思想。
邱默云打开“箱子”,里面是“一架特雷门琴”。
特雷门琴,由前苏联物理学家利夫特尔门于1919年发明。是世界上第一件电子乐器,也是世界上唯一不需要身体接触的电子乐器。
40、50年代被好莱坞电影广泛应用,尤其是惊悚的恐怖片。美剧《生活大爆炸》第4季第12集中,谢耳朵也曾在剧中演奏过特雷门琴。
“燃烧的大树”、列车上邱默云与长官的“玉石俱焚”,可以看做是一种通感联觉的艺术手法。火焰噼啪作响的听觉细节,强化了视觉奇观的冲击力,让抽象的听觉体验变得可见、可感,甚至带有温度与破坏力。
从影史维度看,有声技术的诞生曾给电影界带来巨大冲击与争议,仿佛一场“大火”。
所以,“燃烧的树”或许也是对那段影史变革的某种隐喻,象征着传统电影形式的“燃为灰烬”与新生媒体“浴火而生”的萌芽。
Part 03 味觉篇
第三章节“味觉篇”是全片最具东方禅意与辛辣讽刺的篇章。
20世纪60年代,风雪孤庙的独特意境中,“迷魂者”化身为了一个还俗的小和尚。他协助盗匪偷运寺庙里的佛像,并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留宿破庙。
剧烈的牙痛折磨着他,这时候《路边野餐》主演陈永忠饰演的“苦妖”出现了。
“苦妖”并非外在的威胁,而是小和尚内心愧疚感的具象化身。通过两人的对话,以及“苦妖”就是小和尚“父亲的形象”,观众可以拼凑出小和尚一段隐秘的过往。
——他曾亲手用发芽的土豆,毒死了身患狂犬病、痛苦不堪的父亲。
“迷魂者”这个“悔恨的儿子”,在“弑父”的精神崩溃中尝尽世间至苦,最终在苦涩中感悟生命,重生为“狗”,完成救赎与蜕变。
所以,“味觉”在此远不止生理苦涩,是心理负担,更是难以释怀的罪孽感在味蕾上的投射。
小和尚听从了“苦妖”的建议,用“最苦的石头”把牙敲掉。这个充满痛感的举动,既是对身体痛苦的终结,也象征着他试图通过肉体的惩罚,来获得心灵的解脱。
雪地里拼出的“甘、苦”二字,与苦妖在水缸浮萍上写下的“甘、苦”形成视觉对位,既点题“味觉”,更将“苦尽甘来”的东方辩证思维具象化,暗示味觉体验与人生经历的深层关联。
除禅意外,篇章还暗藏对电影与观众关系的思考,及对商业片的尖锐讽刺:
• 盗匪骂小和尚“小狗日的”,看似针对角色,实则暗讽某些电影作者与作品;
• 缺失“单人旁”的“佛”字,在本篇章出现一次中景镜头,一次特写镜头。“佛”字去掉偏旁,像极了美元符号“$”。
讽刺的是,当电影“不再以人为本”,电影创作脱离了大众群体,不再讲“人间”的故事,沦为了“商业牟利的生意”。
那么这种电影,就和“发芽的土豆”一样,是有毒的。而生产这种电影的人,就像小和尚用“土豆下毒”一样,他们也是知道这种电影,是有毒的。
“苦妖”的台词,“佛祖制定戒律之前,还不知道什么是尼古丁”。
小和尚的台词,“我在这座庙的时候,还没有这尊佛”。
两句台词对照,讽刺意味拉满。电影的诞生,最初是为了人们的精神满足,而在电影技术迭代革新中,某些电影似乎演变成了某种“精神上的鸦片”。
利字当头,艺术为下,蚕食着观众的审美品位和独立思考。
所以“味觉”篇章结尾,一条黑狗走出寺庙后,就传来了“被打死”哀鸣声。除了“留白”的美学意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画外之意,就留给观众去“品味”了。
Part 04 嗅觉篇
第四章节“嗅觉篇”将背景置于上世纪80年代,以“气味”这一无形却极具穿透力的感官为线索,讲述了一段关于记忆、创伤与温情的故事。
迷魂者化身成沧桑沉稳、嗓音浑厚的中年人。
他身着极具时代特色的黑皮夹克,在车站的场景中,以坑蒙拐骗为生。且和一位“失孤”的小女孩,组成“假父女”的搭档。他们利用所谓的“特异功能”,也就是“嗅觉识牌”的骗术,进行表演来赚钱。
这里的“嗅觉”骗术,与上一个篇章结尾“重生为狗”紧密相连。“迷魂者”凭借“狗”的敏锐嗅觉,与小女孩招摇撞骗,在市井烟火与骗局迷雾中,折射出人们对财富的渴望与良心的拷问。
本篇章出现了“意念掰勺、意念移物、纸牌戏法”等充满市井气息的桥段。
但是故事的核心却不在于此。
而是用嗅觉与扑克牌、灰烬的信件等视觉符号,进行意象关联,用“通感联觉”的手法打破传统的叙事逻辑,引导观众用身体的直接经验去感受电影的真正表达。
就像我们生活中,偶然闻到一种熟悉的味道,脑海里就会自然浮现,与这种味道相关的记忆。
所以,本篇章中的核心谜题,“人身上丢失了什么东西永远也找不回来”的谜底……
是臭屁!
——为什么是“臭屁”呢?
因为“臭屁”。
它是一种“嗅觉”的气味,也是“昔日难追”的象征,一旦排出体内便消散在空气中。
虽然“气味”像一把“钥匙”,可以打开记忆匣子的深情回溯。但是时过境迁,物不是人也非,留下的只有附着在“气味”中,最深刻的记忆与最沉重的情感。
特异功能、魔术手法,同时也是电影隐喻手法的“障眼法”,思想内核较为接近诺兰导演的《致命魔术》。
而破解魔术的秘密,也就如同深度拆解一部电影里意象手法之下,隐藏的真正含义和表达。
这也是观众观看一部电影的一大乐趣所在。
Part 05 触觉篇
第五章节“触觉篇”,是本片叙事最为完整,也是毕赣导演在感官探索之旅中最为浓烈和具象的篇章。
千禧年前夕,20世纪最后一天的时代背景,暖红色“危险且浪漫”的滤镜,瞬间将观众的记忆拉回90年代的文艺港片。
“迷魂者”化身为一个黄毛古惑仔,与李庚希饰演的朋克风吸血鬼少女邂逅。
在“世界末日”的氛围下,两人于雨中奔跑、宣泄,通过肢体触碰与肌肤之亲,表达出时代的迷茫与遗憾。
整个篇章,毕赣导演用他标志性的手持长镜头,跟随着这对少男少女,从河畔的石板路,穿过狭窄过道的红灯区,走进灯红酒绿的“日出歌厅”,最后回到河畔、登上货船。
完成了难度极大的、酣畅淋漓的、长达37分钟的一镜到底。
毕赣导演选择用超长镜头来呈现“触觉”,我认为这本身就是一种天才的电影化表达。
这种不间断的、呼吸般的影像流动,让观众无法抽离,仿佛亲身跟随角色在场景中穿梭。模拟出一种持续的、无法中断的“触碰感”,让观众不再局外的旁观者,而是与角色一同体验每一种“触感”的亲身参与者。
触摸到“牙齿咬下青苹果的脆感”,触摸到“淅沥小雨的湿感”,触摸到“歌厅蹦迪的畅感”,触摸到“货轮舵盘的掌控感”。
这种“触觉”,又从肌肤之亲,升华为连接孤独灵魂、甚至是直面生死的一种精神共振。
李庚希“吸血鬼”角色的设定,其实就是电影本体的象征,就像吸血鬼依赖人血维持生命一样,电影艺术也依赖观众的注视与情感投入等“迷影情结”才能存续。
而她这个人物身上,还有很多细节。
她上衣上“紫荆花”的图案,黄觉饰演角色“罗先生”,以及“罗先生”演唱的歌曲《小李飞刀》,都代表着这是独属于港片情怀的篇章。
“邰肇玫”的假名,也是符合千禧年网络迅速发展,人们惯用网名自称的时代习惯,“邰肇玫”的黑胶唱片,以及李庚希演唱的歌曲《玉兰花》,其实都是毕赣导演借“邰肇玫”之名的自我表达。
邰肇玫,是一名中国台湾女歌手。
她从大学时期,就开始写自己的歌、唱自己的歌,并把自己的一些对于家庭、对于生活的理念,写进歌曲里。
这和毕赣导演,写自己的剧本,导自己的电影,把自己的创作表达,埋进电影的镜头里,是同出一辙。
而在篇章临济结尾处,延时摄影的露天电影桥段,放映的则是1895年原版的默片《水浇园丁》,与第一篇章“视觉”,互文呼应。
Part 05 意识篇
最终篇章“意识篇”,“大她者”再次出现,她为“迷魂者”穿戴上“怪物”的特效化妆。巧妙地与“视觉篇”,形成了闭环结构。
故事的开始,是“大她者”为“迷魂者”装上胶片,启动电影长河的梦境。
故事的结尾,是当“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五种感官的梦境,在逐一体验完毕后,胶卷转动完毕,梦境也随之终结。
但这个结尾,充满了双重意味。
一方面,预示着一段旅程的结束,“迷魂者”的生命走到了尽头,感官全部关闭,意识也随着虚无消散。
另一方面,又暗示着一个“死亡与新生”的循环开始。影片的英文片《Resurrection》,复活、复兴的意思,也正是点题于此。
毕赣导演将“凄美感”,在最后剧终的“蜡烛影剧院”中推向了极致。
影剧院蜡烛融化,发光的观众灰烬消散。像是一场电影结束,影厅“人走茶凉”的失落冷寂;像是贯穿全片“蜡烛”符号意象,电影作者燃烧才华,点亮温暖观众,留下永恒的记忆;又像是“人死之后,会去电影院,来回顾自己的一生,再活一次”,将电影院比作灵魂归宿之地的乐观寄望。
——作为观众的我们
观看《狂野时代》,就像是观看了一部浓缩的电影史。
所以,“迷魂者”不仅是电影作者,更是坐在大银幕前的每一个观众。
我们如同“迷魂者”一样,在电影世界的梦境中经历悲欢离合,体验百味人生,生命也被延长了一百年。
电影结束,灯光亮起,也如同一次梦醒时分。
而我们,带着影片留下的情感痕迹,回归到现实生活。
总结而言。
《狂野时代》这部艺术电影,注定是华语电影难得且重要的一部伟大佳作。
它是一曲对电影艺术本身的深情挽歌,也是一封对电影艺术本身的告白情书,更是一次对生命与存在本质,哲思的、诗意的回望与探索。
影片中藏着无数值得反复揣摩的深层底蕴与细节隐喻,而对于热爱电影的“我们”来说,这些散落在镜头里的秘密,恰是观影体验中最珍贵的馈赠。
来源:编剧蓝羽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