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材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辛苦各位看官支持,请知悉。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材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辛苦各位看官支持,请知悉。
文丨小野
编辑丨明
吉尔莫・德尔・托罗这位奥斯卡最佳导演,2025年终于把镜头对准了玛丽・雪莱1818年的科幻鼻祖《弗兰肯斯坦》。
作为出了名的“怪物迷”,他之前拍的《水形物语》《潘神的迷宫》都满是独特风格,这次改编可不是简单复刻,直接给老故事换了新灵魂。
现在院线电影确实没啥太多惊喜,不少影迷宁愿重温经典也不愿踩新片的坑。
陀螺偏偏逆着工业化潮流来,这部《弗兰肯斯坦》刚在Netflix上线就火了,全球好多国家都冲到榜单前列,观众和影评人评价都不错。
他这波操作,与其说是改编经典,不如说是用自己的方式和童年热爱对话。
大家印象里的弗兰肯斯坦怪物,多半是西装加钢钉的样子,这个形象从1931年环球影业的版本后就深入人心,连《龙珠》里的人造人8号都借鉴过。
但陀螺这次偏要“反套路”,让怪物回归原著里蓬头垢面的流浪汉模样,据说还参考了19世纪伦敦戏剧舞台的造型。
饰演怪物的雅各布・艾洛蒂真是下了血本,每天要花10小时化妆,把俊俏的脸完全遮住。
本来以为他只是靠特效撑场面,后来发现他还学了日本“暗黑舞踏”,肢体动作又怪又有冲击力,完全演出了怪物的孤独与挣扎。
这种不靠CG全靠演员自身表现的角色,现在电影里真不多见了。
电影的核心也跟以前的版本不一样,以前大家看弗兰肯斯坦,总聚焦在“科学失控”上,提醒人们别滥用技术。
但陀螺把主题转到了“为人父母的失败”上,这角度挺新鲜。
维克托创造出怪物后,嘴上喊着他“儿子”,行动上却因为害怕失控把他锁在地下室,这不就是典型的“叶公好龙”吗?
维克托的成长背景也解释了他的行为,他出身瑞士贵族,母亲生弟弟时难产去世,父亲一直偏爱弟弟还虐待他。
这种童年创伤让他既渴望创造生命,又害怕无法掌控自己的“作品”。
个人觉得,陀螺把怪物和维克托的关系写成“失败的父子关系”,比单纯讲科学风险更接地气,也更能让人共情。
聊完角色和主题,咱们再说说这部电影最让人佩服的地方,对技术的坚守。
陀螺在公开场合直接喊出“反对AI”的口号,这部电影就是他的实践。
电影里维克托的实验室、安德森的轮船,全是实景搭建的,没有用绿幕加CG合成。
除了怪物和维克托,电影里伊丽莎白的改编也让人眼前一亮。
原著里她是维克托青梅竹马的堂妹,性格安静,没多少戏份。
但陀螺把她改成了维克托弟弟威廉的未婚妻,最后被维克托“横刀夺爱”。
更关键的是,她不再是依附男性的角色,自主性极强,还对维克托的做法提出质疑。
怪物刚被创造出来时,所有人都把他当异类,只有伊丽莎白对他抱有怜悯,像对待孩子一样温柔。
维克托都忍不住问她“你是不是被怪物迷住了”,在陀螺的电影里,女性角色向来不简单,从《潘神的迷宫》的奥菲利亚到《水形物语》的艾丽莎,都是推动剧情的关键。
伊丽莎白在这里既是维克托亡母的替代,也是怪物人性的启蒙者。
可惜的是,伊丽莎白最后为了保护怪物,被维克托的子弹误伤身亡。
这个结局比原著里怪物直接杀死伊丽莎白更有冲击力,怪物抱着垂死的伊丽莎白躲进山洞,她临终前说出对爱情的理解,这段戏把“人性”的主题推到了高潮。
陀螺还把《科学怪人》和《科学怪人的新娘》两个故事合二为一,让伊丽莎白既唤醒了怪物的人性,也成了他心中“新娘”的象征。
电影结尾,维克托临终前得到了怪物的宽恕,那句“从此,我们俩都能算是人了”,算是整部电影的点睛之笔。
看到这里才明白,陀螺拍的根本不是“科学怪人”,而是关于“人”的故事。
什么是创造?什么是抛弃?什么是人性?这些问题都在故事里得到了答案。
让人有点讽刺的是,这部为大银幕而生的电影,最终只有Netflix愿意砸重金支持。
全球大部分观众只能在电视上观看,没能在影院感受实景搭建的震撼。
但这并不影响它的成功,上线后点击量一路飙升,口碑也很好。
在AI泛滥、绿幕成风的当下,陀螺用手工打磨电影的方式,给好莱坞上了一课。
他证明了好电影不需要依赖高科技,真诚的创作、深刻的主题和扎实的制作,才是打动观众的关键。
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已经诞生两百多年,经过无数次改编,陀螺的版本之所以能脱颖而出,就是因为他抓住了故事的核心,对“人”的探讨。
这部电影不仅是对经典的致敬,更是对当代电影工业的反思。
在碎片化娱乐的时代,我们确实需要这样一部电影,让我们放下手机,静下心来思考人性的本质。
陀螺用他的热爱和坚守,给这个古老的故事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也让我们看到了传统电影工艺的魅力。
这会是2025年最值得一看的电影之一。
不知道您对此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喜欢文章记得点赞关注我们下期再见。
来源:明星大都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