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部片子刚在东京国际电影节亮相,就确认入围了明年柏林全景单元,成为华语电影中第一部聚焦残疾人性权益的作品。
最近一部叫《像我这样的爱情》的电影,没想到竟然闯出了国际舞台。
这部片子刚在东京国际电影节亮相,就确认入围了明年柏林全景单元,成为华语电影中第一部聚焦残疾人性权益的作品。
这消息一出,感觉很有点颠覆传统的意思——以前残疾题材总是偏向悲情或者硬核议题,而这部电影用温柔且勇敢的视角直面残疾人的自主权问题。
它是不是在暗示,电影也能用更自然的方式带出社会问题?
而主演廖子妤拿到最佳女演员提名,还被评为“重新定义残疾角色”的代表人物;陈家乐更是凭借片中突破表现,传出有希望进军好莱坞。
这个片子除了艺术创意,背后带来的社会意义也不小——香港平等机会委员会宣布未来会合作推出无障碍观影计划,口述影像和手语版本都在计划里。
其实,这部电影的出现引发的反响,绝对不只是个“社会议题片”,它更像是一次娱乐文化和社会进步交错的故事。
导演谭惠贞用三年的时间调研,用真实案例塑造角色,但剧本不走“标签化”套路,而是讲一个纯粹的爱情故事。
女主角的追爱过程,反映了东亚家庭的控制欲和个人的自主权冲突。
这种开放的结局,也让人觉得,女性拥有自己的人生解读权利,才是真正的成长。
可以说,这部片子不止是在讲情感,也是在提醒社会,“支持多样性,才能更完整”。
未来随着在国际影展的曝光和合作项目的推动,它或许会成为华语电影在探索边缘群体与社会议题上的一个标杆,也让人期待,电影还能带来哪些不一样的声音。
你觉得,一个电影能突破传统观影印象,带出这么深的社会议题,背后是不是也意味着我们对边缘群体的认知在逐步变化?
还是说,这只是电影“包装”出来的新鲜事?
来源:晨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