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一次是十年前,《萧红》干掉了横扫国际的《一代宗师》;这回是《好东西》把柏林影后咏梅拉下马。
“爆冷”两个字,今年金鸡奖干脆印在了热搜上。
宋佳第二次捧杯,弹幕里飘得最多的不是恭喜,是“怎么又是她”。
上一次是十年前,《萧红》干掉了横扫国际的《一代宗师》;这回是《好东西》把柏林影后咏梅拉下马。
观众刚想骂“黑幕”,组委会甩出新规则:票房权重占三成。
一句话,卖得好,分就高。
《好东西》7.2亿,《出走的决心》1.2亿,光这一项就拉开几车身位。
咏梅没到场,工作室只发了一张手写书法——“艺术自有公断”。
王家卫、贾樟柯接力转发,像替文艺片集体叹口气。
宋佳那边倒热闹,获奖第二天排片涨12%,票房再收2.3亿,豆瓣却掉了0.3分,有人留言:“电影没变,是奖杯让人变挑剔。
”
业内更焦虑。
中国电影资料馆数据摆在那儿:近三年文艺片投资缩水四成,商业片融资成功率反涨四分之一。
导演们急了,联名上书:把“赚钱”和“好看”分开评。
组委会没回绝,只宣布明年增设“艺术探索奖”,被调侃是“安慰奶嘴”。
最尴尬的是评委会主席张艺谋,新片《第二十条》正用宋佳当女主。
记者追问“避嫌没”,他苦笑:“规则白纸黑字,我只是投其中一票。
”一句话把人情堵死,也把矛头推向那条刚写进章程的“市场表现系数”。
北京电影学院赵宁宇说得直白:“当票房成硬指标,我们就照着好莱坞的坑再跳一遍。
”艺术片不是没观众,是没人敢掏钱赌。
投资人算得精:同样一亿成本,商业片回本概率高25%,谁还跟钱过不去?
宋佳本人倒很淡定,主动申请去明年“青葱计划”当导师,说要“帮年轻导演找钱”。
被问到两次“爆冷”体质,她耸肩:“我只是刚好站在风口,风停了,猪也会摔。
”回答滑得像公关稿,却让人想起十年前她拿第一次金鸡时说的话:“奖杯是借来的,角色才是自己的。
”
咏梅那边,新消息是《出走的决心》被选为2024香港国际电影节开幕片,海报上只有一句:时间会给答案。
文艺片没死,只是暂时让位给更吵的邻居。
观众骂完、哭完、转发完,第二天还是会被手机里的购票App提醒:热映榜第一,《好东西》排片40%。
金鸡奖想两头讨好,结果两头挨骂。
商业片嫌30%不够,艺术片嫌30%太多。
新设的“艺术探索奖”还没开奖,已经被预言“分猪肉”。
规则一改再改,唯一不变的是颁奖礼结束后的凌晨三点,豆瓣小组里那句高亮:“我们到底是在奖励电影,还是在奖励会赚钱的电影?
”
没人敢回答。
屏幕暗下去,只剩下一行小字:下一届,再见分晓。
来源:潇洒熊猫OUkfEr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