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影院在,则电影存。”面对流媒体对电影工业的冲击,戴锦华坚守影院的公共性价值。在她看来,影院的集体观影体验、大银幕的美学要求,决定了电影的公共性本质——它必须承载社会共识,回应大众的共同关切,而非局限于个人化的自我表达。戴锦华希望中国电影能成为“民族的家庭相册
近日,金鸡电影论坛·学术论坛在厦举行。本次论坛以“中国电影与时代叙述”为主题,探讨时代变迁中观众审美需求的迭代、电影叙事的创新表达。
本次论坛上,北京大学人文特聘教授、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戴锦华以《再追问:电影是什么?》为题作主旨演讲。
“影院在,则电影存。”面对流媒体对电影工业的冲击,戴锦华坚守影院的公共性价值。在她看来,影院的集体观影体验、大银幕的美学要求,决定了电影的公共性本质——它必须承载社会共识,回应大众的共同关切,而非局限于个人化的自我表达。戴锦华希望中国电影能成为“民族的家庭相册”,记录时代、凝聚记忆。
戴锦华老师的此次发言,从21世纪全球及中国电影实践出发,结合新技术革命和数码转型,从媒介特性、语言形态、美学价值和社会功能等多个维度,对电影艺术的本质意义、历史演变与未来可能性进行了深刻阐释。
核心追问:在技术变革中重申电影的“灵光”
发言开篇便指出,我们正处在一个“电影是否还会存在”的充满危机感的时代。流媒体改变了观影习惯,AI冲击着创作本身,短视频则在重塑人们的视觉感知和时间感。
面对AI技术引发的产业变革,戴锦华强调,在关键词即可生成连续活动影像的今天,AI引发的技术革命已经延伸到社会领域,深度关联着劳动方式和生产关系的变化。在这场变革中,人在电影创作中的核心地位正在发生偏移,这标志着我们可能已经越过了一个重要的文明临界点。
针对流媒体对电影的影响,戴锦华认为,平台在给予创作者自由的同时,也可能剥夺电影的“银幕灵魂”。电影不仅是一种视听媒介,更是一种依托于影院空间的公共艺术形式。集体观影所带来的沉浸体验源于特定的影院环境,这种空间特性决定了电影独特的影像构成、美学特征和实践方式,也赋予了电影艺术承载公共议题的特殊能力。
她引用了本雅明的“灵光”(Aura)概念,认为在手机、平板等小屏幕上观看电影,使得电影作为一种集体艺术体验的“灵光”正在消逝。电影的“场域”——黑暗的影院、集体性的沉浸体验——是其艺术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现在追问“电影是什么”,不是在重复电影理论史上的经典问题,而是在为电影的存在寻找理由和辩护,是在追问“电影还能是什么”、“电影应该是什么”。
电影的不可替代性:时间、空间与身体
戴锦华进一步指出,在新技术摧毁大众文化时代、改造文化工业结构、推动社会进入分众时代的背景下,电影的公共性为当今世界带来了重要的连接可能。当下“元电影”现象的涌现,从另一个角度折射出电影艺术面临的公共性危机。
探讨电影的公共性,就是期望在缺乏共识想象的当下,能够探寻形成新的公共愿景和共同情感结构的路径。
戴锦华强调,电影院是一个创造性的公共空间,是一个“共同体的广场”。在这里,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共同进入一个梦境,经历一次情感旅程,这种集体体验是私密性观看无法替代的。
她将电影描述为“时间的雕塑”。电影不仅是讲故事,更是通过影像和声音雕刻时间。它迫使观众进入一个异于现实生活的时间流,在这个时间里沉思、感受和共鸣。这与短视频追求的“即时满足”和“快速切换”形成了鲜明对比。
影院观影是一种全身心的、身体性的体验。巨大的银幕、环绕的声音不仅作用于视觉和听觉,更作用于观众的整个身体感知,带来一种震撼和沉浸感。
对当下电影创作的批评与期望
她直言不讳地批评了当下一些电影中出现的“短视频逻辑”,即追求高密度、强刺激的“秒嗨”,破坏了电影应有的叙事节奏和情感积累。她认为这不是创新,而是对电影本体的放弃。导演和创作者必须坚持“电影思维”,即用纯粹的视听语言去叙事和表意,而不是沦为文学或戏剧的插图。
在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电影人不应随波逐流,而应更自觉地思考和探索电影的边界与内核,守护电影作为一门独立艺术的尊严和价值。
她强调,现实主义始终是最伟大的浪漫主义,重新建立与现实的真切联系,重塑公共关注,是回应“电影之问”的重要路径。现代文明的推进使我们几乎进入一个“登顶状态”,解决现代文明的内在危机,需要人类不断进行文化选择。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丰富的文化传统中那些不同于西方现代逻辑的智慧,或许能够为人类文明提供有益的启示。
综合自中国电影报;厦门日报;电影艺术报等
来源:星河倾城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