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金马影展大师课实录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21 17:31 1

摘要:李安最早接触这个故事的时间点是在拍完《卧虎藏龙》大红之后,他身心极度疲惫,有明显的中年危机感,一度想休息甚至退休。这时好友兼本片制作人 James Schamus 把《断背山》的原著短篇小说拿给他看(约 30 页),他一看就被打动,尤其是那句: “We cou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vaRgvCZSl

2025.11.19于MUVIE CINEMAS台北松仁,《断背山》二十周年纪念放映暨李安大师讲堂。

Q:李安如何接触《断背山》、为何最终决定拍?

李安最早接触这个故事的时间点是在拍完《卧虎藏龙》大红之后,他身心极度疲惫,有明显的中年危机感,一度想休息甚至退休。这时好友兼本片制作人 James Schamus 把《断背山》的原著短篇小说拿给他看(约 30 页),他一看就被打动,尤其是那句: “We could have had a life together, but you didn’t want it. All we have now is Brokeback Mountain.”

李安说自己看到这句话时,眼泪情不自禁涌出来,觉得被触动的是一种存在主义的悲伤与缺憾:两个人花 20 年追寻一个连自己都说不清的情感,最后只剩下一座“断背山”的回忆。

同时他也打趣说道,《色戒》也是30多页,然后断背山后来得了奥斯卡最佳原著改编剧本,可见故事长短并不影响得奖。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vaRiICkvW

不过——虽然原著打动他,但当时他选了更大的商業片《浩克》,想“再往上冲一次”。结果,拍完《浩克》後更累,整个人只想退休。

不过——反而是父亲的离世,让他决定重新执导筒拍《断背山》。

李安的父亲一辈子不太支持他拍电影,觉得不是“正事”,这件事大概所有影迷都知道,毕竟“父亲”这个形象在李安电影宇宙屡见不鲜。不过,在李安父亲临终前,反而第一次明确地对他说: 「你才 49 歲,還是去拍片吧,好好往前衝。」

所以,父亲过世后,他有一种“必须再拍一部片”的心情。但毕竟父亲离世,他情绪迷糊而低潮,却又重新想到《断背山》这个故事,遂抱着试一试的心态问 James:“那部小说后来拍了吗?”其实在当时询问的时候,李安觉得这么优秀的故事,应该早就被其他导演捷足先登了。但是,在之后李安得知这个故事仍未有导演染指,而他有机会执导时,他几乎带着一种“命中注定要拍”的感觉接下影片。这种命中注定,其实也包含了他认为“时代风气”已经逐渐开始接纳认识到同性恋族群的存在。所以他接下这部片子,就算过程中兜兜转转了几年,却是命中注定由他在那时执导筒来拍摄。

Q:原著小说与剧本:他怎么看?

原著篇幅很短,只是 30 多页的 short story,但李安觉得这个故事的气质却像一部“史诗”—— 用极少的文字承载很长的时间和很大的情感空间,包括小说里许多关键东西带到“点到为止”,让读者用想象补足,尤其是“20 年时间的重量”与那种“失去/错过”的感受。那些留白,给了李安空间和挑战去思考如何用电影来呈现故事的“时间”、“空间”。

像是原作故事里常常出现“时间的跳跃”——故事线常常围绕在两个主角几个月、几年后的再相见。作为导演就要思考,如何只用几分钟戏让观众感觉到这几年的重量。在这个过程中,李安强调了编剧(西部文学重量级人物 Larry McMurtry 及搭档 Diana Ossana)在对白与人物塑造上的贡献——“随便一句话都很地道、很有重量”。例如剧本中原创的部分:增加最后成年女儿来报喜、衣柜里两件衬衫的“互换位置”等细节,让“失去的爱”更绵长、具象。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vaRk2EEwl

Annie Proulx

另外,关于李安如何说服原著 Annie Proulx 授权拍摄《断背山》,也有一段有趣的故事(也可详见视频号)。

《断背山》原著 Annie Proulx 其实是一个很阳刚的、很典型带有西部气质的人。初次见面,也不太待见李安。李安认为,也许在 Annie 心里,一开始也在思考——李安这个东方人怎么能拍出西部这种比较阳刚的故事呢?之后她开车带我兜了一圈,然后带我去吃了一顿西部大餐,我点了一道“落基山脉生蚝”,也很好奇到底是什么——因为落基山脉怎么会有生蚝呢?结果原来是炸牛睾丸。我当时也完全不怕,直接吃完了。我在想,可能就是我吃了那道菜,让Annie真的认可我,能执导这部电影吧!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vaRlvY31FQ:拍摄地点:为何不是怀俄明而是加拿大?

其实李安自己是一个很执着于“在故事原生背景”拍戏的导演,但是在拍摄《断背山》时,却没有使用故事原来的发生地怀俄明州,而是在加拿大。主要原因之一是他觉得原作 Annie “唬烂(欺骗)”她,很多故事里描写的西部乡村形象在故事背景发生地并不存在,实际上怀俄明州是一个富有的州,白人并不会去做放羊的工作,甚至连墨西哥人都不会去做,只有智利移民(电影里有出现)才会去做这个工作。还有当地小镇其实没有原作叙述得那么热闹,如果当时电影真的在那拍,反而会和小说中的西部风貌有出入。

同时,他也提到,自己拍摄时非常疲惫,画面处理反而很朴素、简洁,主要力气都放在“把演员的表演留住”,结果观众却普遍觉得“很美”“很动人”。

Q:选角与演员表现

李安在回忆选角时,一开始并没有把希斯·莱杰视为绝对的首选。希斯在当时虽然被认为演技扎实,但多半以配角表现亮眼,而且之前他担任主角的戏都不怎么亮眼。所以李安当时心里没底、不确定希斯是否能撑起 Ennis 这个角色——一个几乎不靠对白、全凭内心重量来呈现的男人。

直到正式拍到一场希斯在吃派、前女友来找他的戏,他的疑虑才真正消失。

那场戏里,希斯坐在 Greyhound Bus 的餐车里吃苹果派,面对来找他的前女友。女方情绪激烈、泪水不断,而希斯整个晚上几乎只做一件事:重复吃苹果派。李安说,为了拍好那场戏,希斯一共吃下了三十几块苹果派。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vaRn2Us5n

但最关键的是,当晚工作人员回看样片时,大家的注意力却全落在希斯身上。即便他几乎没做什么外显动作,他的存在感反而让人无法忽略。那一刻李安才确定:希斯确实能担起整部电影。

确认希斯后,李安才进一步决定由杰克·葛伦霍来演 Jack Twist。他认为《断背山》本质上是一部爱情片,两位主角需要在气质上形成互补。希斯压抑、内敛,而杰克相对外放、积极,两人站在一起,自然就构成了一种情感张力。虽然杰克本人的形象与小说原著描述的 Jack 并不完全吻合,但李安觉得电影并不需要复制文字外形,而是抓住角色的心理与能量。

至于女性角色,李安反而在非常早的阶段就做出了选择。

在给米歇尔试镜前,李安就已经试了一位女演员了,但直到米歇尔一走进来——他就觉得“就是她”。她带着真实的美国乡镇气质(米歇尔也来自美国中部),而她在试镜中所展现的情绪厚度,让李安立即确认她能诠释 Alma 这个长期隐忍、逐渐心碎的妻子。她的表演后来在片中也确实非常关键。

安海瑟薇当时仍以《公主日记》的形象为主,但她为试镜从片场午休匆匆赶来,因为仍穿着戏服,一进门便不断道歉。李安并不介意,反而注意到她的应对方式既聪明又直接。他也记得她特别担心德州口音不够好,但李安笑对她说“反正我也听不出来。”此外,李安特别提到对她印象最深的一场戏,就是最后她在电话里报丧的那段,虽然在第三个 Take 海瑟薇已经演得很好了,李安仍然有点贪心,所以过去对她说了一句“想象有一座断背山,但你不在山上”。之后,她仿佛对角色的感情更深一层,果然在下一个 Take 里,她在讲电话时眼泪自然地流出来,情感更加丰沛。

李安形容,这些演员当时都非常年轻,却能把角色从二十岁演到四十岁。他在现场几乎不需要费太多力气调整他们,许多表演都自然到位。对他而言,《断背山》的拍摄状态因此出奇顺利,也让他在当时身心疲惫的阶段,意外感受到一种被作品“支撑起来”的力量,似乎也是电影之神的眷顾。

在谈到 Jack 家那场戏时,李安的语气里带着一种导演特有的“私心”。他说那是整部电影里他最喜欢、也最难的一场戏——难就难在它要表现的是“一个不在场的人”。Jack 已经死了,但房间里的一切——父亲僵硬的态度、母亲微微颤动的温柔、衣柜里那两件旧衬衫、空气里几乎结晶化的寂静——都在讲一个“应该在这里却再也不在”的灵魂。李安特别提到,他是以丹麦画家 Hammershøi 的画为参考,那种灰冷的色调、极简的室内、连光线都是抒情的。这种处理方式并非为了“画面美”,而是为了让观众在踏入房间的第一秒就感到:这一切都被失去的重量压得说不出话来。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vaRo6cjMy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vaRpDTxpV

而这种气氛的营造,也和他在《浩克》后所体悟到的“乱拍”方式有关。那时他因过度劳累而几乎失去力气——反而用多机位自然地捕捉一切这种方式,来拍摄现场。

那唱戏里,李安尤其喜欢母亲那种说不出的温柔,以及男主角与她之间那种微妙的默契。而这一切——也许就是就是在这种“不打扰情绪”的“乱拍”方式下被纪录下来的。

至于结尾,他没有跟着小说在“Jack, I swear”那一句戛然而止(原作的这句台词出现在 Ennis 去 Jack 老家的衣柜之后,并且就此结束)。而是让故事继续走到 Ennis 与女儿的一次谈话。他让 Ennis 在女儿说起婚事时问出那句:“你确定他爱你吗?”

那一瞬间是整个二十年悲剧的回声—— Ennis 自己这辈子从来没有问出口,也没有答案,更没有勇气去争取的答案。接着再打开衣柜,看到衬衫的顺序悄悄被反转成“你在外、我在内”,仿佛这一生中最温柔的靠近,竟然发生在人事全非之后。李安说,这段是他刻意拉长的“尾音”,希望观众在故事结束后,情绪还能继续沉在胸口里,不肯散去。

另一场经典场面,是两人重逢那次激烈的拥吻。但李安反而说,那场戏真正的核心不是两个男人,而是 Alma——那个站在二楼、无意间看尽全部的妻子。他选择让镜头紧跟着 Alma,而不是回到男主角身上,就是为了让观众体会:在那个年代,一个女人连“同志”这个词都没听过,却得突然面对丈夫无法命名的秘密。她的震惊、羞耻、愤怒、委屈,全都无法说出口,只能吞下去。李安说,这部电影里真正让他觉得出彩的,多半是这些女演员的戏。

镜头语言上,后照镜的使用也是李安刻意的安排。他说西部牛仔文化是一种“少话的文化”,这种“少话”很多人解读是“阳刚”、“内敛”,但其实在他看来,是阳刚下隐匿的一层“害羞”——很多情感他们不靠说,只靠侧视、动作、节奏来表达。所以开场、下山分离这些关键段落里,他频繁让角色透过后照镜偷看对方——这是一种“我想看你,但我不敢”的语言,是整部电影“隐秘却汹涌的爱”最精准的象征。而电影里那种“看得到,却不敢承认”的氛围,大概也正是断背山的全部灵魂。

最后,关于“二十年时间如何在电影中成立”,李安说那是本片最难的挑战。小说可以靠留白让读者自己补完,但电影必须让观众在几分钟内体会五年、十年、十五年到底是什么感觉。因此,他刻意让时间的跳跃“停一下、沉一下”,让音乐的一个音符拉得很长,也让画面安静地悬在那里,让观众自己把时间灌进去。这样,当故事走向终点时,观众才会和 Ennis 一起意识到——原来整个青春、整个生命,就这样悄无声息地过去了。

李安完全没料到《断背山》会成为一个全球现象。他起初甚至觉得这会是一部“艺术电影”——主要观众可能是女性、同志族群、或喜欢文艺片的人。直到电影红到百货公司都在播预告,他才开始真正紧张: “一个外国导演,用美国最阳刚的文化符号——牛仔,来讲同性恋的故事,这会不会出事?”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vaRqjBQLQ

果然,电影上映后就引来两极反应。有人说他触动了美国文化深处的禁忌,也有人批评他“美化同性恋”、“破坏家庭价值”。但李安本人听到这些时,其实有些哭笑不得,因为他说他拍片时根本没想那么多政治或社会议题,他只是拍一个爱情故事——而且其中最打动他的,其实是那些女人:Alma 那个无法呼吸的瞬间、Jack 母亲默默护着 Ennis 的姿态……这些都是在一个没有语言可以容纳他们情绪的年代里,被迫承受的命运。

他也提到,有趣的是,不论在哪个国家放映,观众的反应竟然惊人一致,几乎没有文化差异——大家都在同样的地方哭、同样的地方心碎。这点让他至今想不透。他说,也许人类面对“爱而不能”的情绪时,其实是没有国界的。

而票房表现更是完全颠覆预期。原本预算不过一千多万美金的小片,最终全球院线票房逼近两亿,更不包括后续的 DVD、电视等版权收入;加上近三百个奖项提名与得奖纪录,几乎是横扫当年影坛。李安说,这样的爆炸性反应,是他从来没料到的。

这一段其实非常戏剧性。李安多年来合作的剪辑师 Tim Squyres,以为李安拍完《浩克》后会休息一年,于是去接了《Syriana 辛瑞那 》的工作。谁知道李安突然去拍了《断背山》,结果剪片只能另找别人。更戏剧的是,新的剪辑师拿下了奥斯卡最佳剪辑(应该是记错了,本片剪辑只获得了卫星奖,以及美国电影剪辑工会奖的提名),而外界许多人第一时间还打去恭喜李安的老搭档,让他哭笑不得。

但李安谈到这里时,语气反而带着某种温柔的宿命感。他说,当时的自己其实是“人生最低潮、也最想退休的时候”,几乎失去拍片的动力。偏偏就在那个时刻,他拍出了这辈子最不费力、最顺、也最被全世界接受的电影。他说自己深刻感觉,好像有一个“电影之神”在背后推着他,不让他退出这个行业,把他从深渊里重新拉回片场。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vaRt4YPX6

他从头到尾都不把这部电影当成什么“同志议题作品”。对他而言,这是一部关于“Missing”(错过)的爱情片。外观看起来是美国西部,但内里其实很东方——讲克制、讲压抑、讲不说出口的爱、讲时间与空间的空白。他甚至说,这部片对他个人而言,像是一种重生:从父亲离世、身体疲惫、事业挫败的谷底里,他重新被电影“叫醒”。他说,有些片就是命定的。“轮到你的时候,就像老话说的「春蝉到死丝方尽」一样——尽力把那一口最后的丝吐完。”

文字:同泽

视频 / 图片:red / 同泽

来源:小爱侃电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