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电影撤档 “肉疼”的是谁

快播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21 00:59 1

摘要:在此局势下,两部原定在近期登陆中国院线的日本电影——《蜡笔小新:灼热的春日部舞者们》和《工作细胞》将暂缓上映。影片引进方和发行方11月17日称,“此次调整是对日本进口片综合市场表现与中国观众情绪评估作出的审慎决策”。

近一周,日本首相高市早苗涉台言论引发争议,中日关系骤然紧张。

在此局势下,两部原定在近期登陆中国院线的日本电影——《蜡笔小新:灼热的春日部舞者们》和《工作细胞》将暂缓上映。影片引进方和发行方11月17日称,“此次调整是对日本进口片综合市场表现与中国观众情绪评估作出的审慎决策”。

引进片市场的突变带来一个问题:在这样的调整中,谁在承担亏损?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8_01ouHWpD1FS5

《蜡笔小新:灼热的春日部舞者们》原定12月6日在中国大陆上映

要回答这一点,就要先搞明白电影引进的机制。

中国内地只有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后称“中影”)和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后称“华夏”)两家国营电影公司拥有进口片的发行权。

进口片又分为两类:分账片和买断片。

分账片,指的是由海外片方委托中影和华夏代理发行的电影,最终按照票房分成。分账规则是,总票房先扣除5%电影专项基金和3.3%营业税及附加费,海外片方分走25%,全国影院分走48%,发行方分走17%。

分账片有每年34部的限额,主要用于引进美国好莱坞头部影视公司的商业大片。比如,最近和北美同步上映的《惊天魔盗团3》,月底即将上映的《疯狂动物城2》,都是走的分账片。

买断片(也叫“批片”)则不同,是由国内公司一次性买断内地放映版权,海外片方通常不再参与票房分成。由于民营公司不能直接发行进口片,仍要通过中影或华夏挂名发行,买断方算是“协助推广发行”,但实际上要出钱负责宣发。最终,买断方会分走票房收入的25%,影院分走48%,发行方中影或华夏分走17%。

买断片没有数量限制,是引进日本、印度、欧洲电影的主要方式。这类引进片通常不和海外同步上映,口碑提前释放,买断方负责宣发。票房好坏,也是买断方自负盈亏。成功案例包括: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中国大陆票房12.99亿人民币)、泰国电影《天才枪手》(票房2.71亿人民币)等等。

进入中国内地市场日本电影,大多都是买断片。比如,去年上映的《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暂缓上映的《蜡笔小新》和《工作细胞》。

可见,日本电影在中国暂缓上映或票房缩水,损失最大的并不是日本片方,而是中国的引进方、发行方与电影院。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8_01ouHWqmduX4

就说正在热映的《鬼灭之刃:无限城篇 第一章》。网传猫眼通过中影以约7000万元人民币买断了其内地放映版权。根据灯塔专业版数据,《鬼灭》11月14日上映,首日票房就突破1亿元(票房占比66.3%),强势带动了内地院线整体热度,当天也成为国庆档以来首次单日大盘破亿的日子。

《鬼灭》的预测票房为6.22亿元,当前累计票房已达4.37亿。尽管有媒体发文称,该片票房在风波中“大跌”,但截至发稿,其18日单日票房占比达到54.2%(排片占比36.5%),稳居日冠。若影片真的出现明显票房下滑甚至提前撤档,首当其冲的将是大盘票房。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8_01ouHWs2yVFQ

不可否认,中国电影市场的繁荣离不开多样化的海外影片作为补充。不论是好莱坞大片还是日本动画,都在不同程度上填补着档期、活跃了院线。而一部海外影片从洽购、报批到宣发上映,是一条耗时漫长、成本前置的链条。舆情带来的不确定性会扰动这一链条的正常运行,最终缩窄的也是观众在大银幕前的选择。

来源:搜狐新闻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