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1月14号,她给王玉雯送生日祝福,八二分贴头皮,法令纹深得像刀刻,两颊凹进去,灯光一打,蜡黄里透点红。
54亿票房女导演突然瘦到脱相,镜头里那张脸把全网吓一跳。
点开的瞬间,弹幕齐刷刷刷过一句:这是贾玲?
11月14号,她给王玉雯送生日祝福,八二分贴头皮,法令纹深得像刀刻,两颊凹进去,灯光一打,蜡黄里透点红。
有人把截图甩进群里,配文:我妈跳广场舞都比她气色好。
不到三小时,视频播放量破两亿。
评论区两极:一边心疼,一边质疑。
心疼的说她拼过头,质疑的直接甩话:又拿身材当预告片,新片要上了?
没人提她拍过什么段子,所有人都在算她到底掉了多少斤。
翻回春节档,《热辣滚烫》海报上她浑身腱子肉,官方通稿写:一年减了一百斤。
当时影院里有人笑:这数字听着像楼盘折扣。
如今真人亮相,比海报还窄一圈,肩膀薄得能塞进行李箱。
有人翻出旧合影,2021年春晚她还能把沈腾整个搂进怀里,现在沈腾一个人能装下两个她。
减肥生意最好赚,娱乐圈早玩明白了。
男明星练腹肌,女明星练漫画腿,观众骂归骂,手还是诚实地点进热搜。
贾玲只是把这套玩法搬到导演身上:别人用角色讲故事,她用体脂换票房。
第一部亲情牌打光,第二部身材牌打光,第三部打什么,市场等着看。
可观众也会算总账。
猫眼专业版数据,热辣滚烫票房34.6亿,比李焕英少了整整20亿。
豆瓣评分从开画7.8掉到7.0,热评第一行字:看完只记得她瘦了。
减肥话题贡献八成热度,剧情本身没留下梗。
营销猛如虎,回看只剩一句:哦,她真瘦了。
圈里人透露,她为了掉秤把每日热量卡到1200大卡,拍摄后期靠脱水出肌肉线条。
医学公号早就科普过,成年女性基础代谢普遍在1300大卡上下,长期低于这条线,掉的不止脂肪,还有骨密度和免疫力。
镜头里她微微驼背,锁骨外凸,像支快折断的铅笔,和当年那个在台上连翻三个跟头的胖丫头判若两人。
更尴尬的是,观众对胖贾玲的喜欢是自带滤镜的。
她演女神追求男神,台下没人觉得违和,因为大家信这个体型够接地气,信她敢自嘲。
现在滤镜碎了,自嘲没了,只剩一张寡淡的脸,观众反而不会共情。
就像身边那个总讲段子逗你开心的老同学,突然改走高冷路线,你第一反应不是惊艳,是生疏。
有人把同期女喜剧人拉了个清单:马丽转型演正剧,票房不温不火;张小斐拿了影后,后续作品没跟上;金靖还在综艺里扮丑搞笑,热度停留在短视频。
一圈看下来,贾玲至少让市场记住了名字。
残酷点说,观众可以记不住剧情,但一定记得住谁瘦成一道闪电。
这招用烂了,却暂时有效。
可有效期越来越短。
吴京为拍战狼在部队摸爬滚打18个月,练出真枪实弹的战术动作;王宝强练格斗练到脚踝骨裂,八角笼里拳拳到肉,观众愿意买单,因为硬实力摆在那里。
身材营销只能提供一次视觉冲击,第二次就得换赛道,否则观众会疲劳,还会反噬。
下一次,她得拿出比体重更硬核的东西。
市场规律简单:噱头负责把人拉进影院,剧情负责把口碑送出影院。
前者只能管三天,后者才能管三年。
李焕英靠真诚打动人,热辣滚烫靠体重惊动人,第三部如果只剩话题,观众不会给第三次机会。
毕竟,谁愿意花六十块看一场加长版减肥vlog?
有人担心她身体,有人唱衰她才华。
其实两条路都摆在眼前:一条继续卷外形,在热搜里当常驻嘉宾;一条退回幕后,把剧本磨到不能再磨。
前者来钱快,后者走得远。
她手里攒着女性喜剧最缺的原始信任,把这张牌用好了,比再减二十斤更有杀伤力。
停下来不是认输,是蓄力。
观众可以忘记一个瘦成纸片的导演,却忘不了拍进心坎里的故事。
她之前能把妈妈的名字写进影史,下次也能把别的情感戳进人心,只要她先让体重回到健康线,让精力回到剧本里。
毕竟,大家想看的从来不是肋骨,而是笑点里夹着泪点的生活。
接下来半年,她有两个选择:继续出现在瘦身代言广告里,或者消失在剧组里。
屏幕外的我们不用教她怎么选,只要用手指投票。
票房不会说谎,时间也不会。
到底想被记住什么,她得先问自己。
来源:三餐四季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