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毕正明的证明》网播分账票房已悄然迈过2000万大关,截至11月16日已达到2176万。截至11月19日,该片的内地院线票房为8499万,对应片方分账约2780万。
时光编辑部 | 隐饮
电影治愈生活。
最近,一则数据引起了时光君的关注:《毕正明的证明》网播分账票房已悄然迈过2000万大关,截至11月16日已达到2176万。截至11月19日,该片的内地院线票房为8499万,对应片方分账约2780万。
这两个数字虽然仍有差距,但都已跨过2000万大关。
当网络分账票房即将追上院线分账票房,成为影片收益的核心来源,当曾经依赖大银幕的院线电影,在小屏端实现收益逆袭。
当院线片的窗口期越来越短,这究竟是电影行业破局的良方,还是动摇行业根基,竭泽而渔的隐忧?
网播分账崛起
今年的电影市场,网络分账的爆发力确实引人瞩目。从五一档到国庆档,多部影片上演了“院线失意,网播翻盘”的戏码。
五一档上映的《大风杀》,堪称今年网络分账的“里程碑之作”。该片院线票房5646万,片方分账1815万,其网播分账高达3288万,是2025年截止目前为止网播分账票房最高的电影。
今年8月曹保平执导的电影《脱缰者也》上映,该片因题材小众、叙事先锋,在院线市场遇冷,院线票房仅1415万,片方分账456万,网络分账却达到1132万,是院线收益的两倍多。
饶晓志导演的新片《无名之辈:否极泰来》,今年在院线票房仅有5191万,片方分账1690万,和前作《无名之辈》票房超8亿相去甚远,而该片的网络分账为1476万,几乎与片方分账票房持平。
再到最近《毕正明的证明》网络分账突破2000万大关,一系列行业新变化,正变得不容忽视。
网络分账开始成为片方收益的重要补充,“尽快转网”已成为不少中小投资片方的优先选择。院线片的窗口期从传统的3个月不断压缩,甚至出现7天的超短窗口期。
近年来,电影市场的头部效应愈发明显,春节档、国庆档等黄金档期被少数几部大片垄断,腰部影片和小众影片的排片空间被严重挤压。
在电影市场整体遇冷的背景下,流媒体“抢跑”影院,无疑是片方在激烈竞争中,寻求收益最大化的现实选择——既然在大银幕上难获青睐,转向用户基数庞大的流媒体平台,先让项目回本再说。
窗口期缩短,影院观众被分流
流媒体的“抢跑”,最直接的冲击对象便是传统院线。
窗口期的持续缩短,正在从根本上改变观众的观影习惯,分流影院的核心客流。
对普通观众而言,若得知一部电影在一个月,甚至在一周后,就能在家付费观看,且成本远低于电影票与出行开销,不少人会选择“等等看”,放弃走进影院。
这直接挤压了影片的院线长尾票房,尤其是中小体量影片,本就依赖后期口碑发酵实现票房逆袭,如今影院窗口期大幅缩短,让它们失去了后期成长的空间。
当流媒体网播平台成为中小影片、特色影片的主要变现渠道,影院为了提高客流量,降低风险,会更倾向于排映更有票房潜力的商业大片——毕竟这类影片的视效体验是小屏无法替代的,能吸引观众为独家体验买单。
这不仅是影迷的损失,更是电影艺术的损失。
当电影创作越来越倾向于“讨好线上观众”,追求强情节、快节奏的“网感”内容,那些需要静下心来品味的艺术电影,可能会日渐式微。
解燃眉之急,还是竭泽而渔?
今年5月,爱奇艺将院线新片转网的窗口期,明确限定为不超过90天,这一政策的推出,被不少片方视为“救星”,却让院线行业陷入了更深的焦虑。
从短期来看,流媒体分账模式确实有其积极意义。
这一标准化政策,看似为片方提供了更灵活的变现路径,实则直接挑战了传统院线的盈利模式。
传统院线的盈利主要依赖票房分成和卖品收入,而票房分成的核心是影片的独家放映权——换句话说,你在电影院看到的电影,暂时不能在任何其他地方,比如流媒体平台上看到。
过去,对影院而言,可通过延长院线片的放映周期,充分释放票房潜力,获得稳定收益。比如今年创下154.4亿票房奇迹的《哪吒之魔童闹海》,影院密钥从春节之后多次延长,直到6月30日才正式下映。
但在爱奇艺“90天窗口期”的新规下,影片提早上线流媒体,院线的独家优势被明显冲击,延长放映的收益变得大打折扣。
过去十年间,影院和流媒体在“窗口期”的博弈,从来没有停过。
2015年,当年的乐视影业在影片《消失的凶手》上映前,尝试让付费会员通过乐视电视端提前观看全片,被视为打破“窗口期”的基本行规,导致金逸、新影联、中影星美等多家院线集体抵制,后来乐视影业发布紧急声明取消此举,但影片的票房仍受到了明显影响。
2020年春节前夕受疫情影响,七部春节档新片集体撤档,其中徐峥执导的电影《囧妈》,在大年初一以“网络免费首播”的方式上线。全国影院为电影《囧妈》投入的先期宣传费用和众多资源,自然也就都打了水漂。
当时全国23家院线公司曾发布联合声明,激烈谴责与抵制《囧妈》此举,认为临时“院转网”给影院带来重大损失,实属“背信弃义”。
同样是在2020年,爱奇艺布局线上的“超级影院”,首批电影包括顾晓刚长片首作《春江水暖》,于2020年8月以PVOD(高端点播)的形式上线爱奇艺,以24元(会员半价)的价格供用户点播。
在疫情时期的这一举措,让《大赢家》《肥龙过江》等多部电影得以和观众见面,成为国内院线电影转网发行的标志性案例之一。
引发影院、片方和流媒体平台激烈撕扯的“窗口期”,在最近几十年间经历了不少变化,不仅是在中国,在海外也同样如此。
以好莱坞电影为例,从1980年代开始,好莱坞六大制片厂开始设置一整套时间窗口的体系。
在疫情前,通常海外院线电影窗口期是60天-90天起,而且有些影片票房越高,窗口期越长。
2020年年底,华纳兄弟宣布所有院线电影在影院上映将和HBO MAX流媒体同步上线,遭到业内强烈抵制,被迫改回45天窗口期。
2022年起,华纳宣布不再严格遵守45天窗口期规则,转为根据影片表现灵活决定流媒体上线时间。例如《小丑2:双重妄想》院线窗口期仅约25天,因票房未达预期提前上线流媒体。
中国目前没有关于窗口期的法律规定或行业公约,不少国产片在影院下映后1到3个月后登陆网络平台,窗口期主要由片方和平台自行协商决定,且可以灵活调整,最近确实有越来越短,逐渐压缩到1个月内的趋势。
值得一提的是,窗口期缩短,还可能引发盗版泛滥的风险。
影片一旦以高清形式上线网络后,盗版资源往往会迅速出现,防不胜防。例如刘亦菲主演的迪士尼电影《花木兰》,2020年9月4日在美国网络上线,9月11日在中国内地上映,内地票房2.78亿元,有一部分内地观众被盗版提前分流了。
对独立影片和中小成本影片而言,这种冲击更为致命——它们的目标观众群本就有限,一旦盗版泛滥,核心观众可能会大量流失。
在时光君看来,流媒体与院线并非天生的对立面,电影行业的繁荣,需要流媒体的渠道赋能,更需要院线的生态支撑。
只有平台、院线、片方三方共同努力,找到共赢的发展模式,才能让电影触达更多观众。
毕竟,守住了影院的温度,才能守住电影的未来。
当我们一味追求"更快看到新片"时,或许正在悄悄失去电影最珍贵的部分——那份在黑暗中与数百人共同呼吸、共同感动的温度。
来源:Mtime时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