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阐述:形象大于思想——《最后的贵族》的艺术追求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20 04:08 1

摘要:白先勇的作品的倾向性是什么?恩格斯说过,倾向性要从情节中自然流露出来。但我们过去所理解的倾向性,无非是社会学的观点,或者是加上阶级分析,都是比较简单、概念的分析。而这次隐藏在白先勇作品内的作者的人生观、宇宙观,潜藏在作品表层下面的内涵和它的主题却非常复杂,不是

导演阐述:形象大于思想——《最后的贵族》的艺术追求

谢晋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8_01oseYGKYEod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8_01oseYI5mh2o

谢晋电影《最后的贵族》

根据白先勇先生的小说《谪仙记》改编的《最后的贵族》,它的主题思想、内涵,在我自己思考的时候,和许多朋友交谈的时候,都觉得比较困难,不像过去那样明确。

白先勇的作品的倾向性是什么?恩格斯说过,倾向性要从情节中自然流露出来。但我们过去所理解的倾向性,无非是社会学的观点,或者是加上阶级分析,都是比较简单、概念的分析。而这次隐藏在白先勇作品内的作者的人生观、宇宙观,潜藏在作品表层下面的内涵和它的主题却非常复杂,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能简单讲清的。它的内涵、它的意向是通过人物点点滴滴地展现出来的。因为白先勇对人生、对世界的感知方式,和我们以往不一样。他的作品,吸收、消化了西方现代文学所偏爱的那种象征手法,也是中国诗歌中的比兴的传统手法,所以《谪仙记》(《最后的贵族》)这么一个短篇,它有史的作用、诗的境界。美国有个著名的美籍华人评论家曾经说过,《台北人》这个短篇小说集,是一部民国史,它写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在台湾的遭遇,在美国的遭遇,所以有史的作用。白先勇的小说评论集,用了《王谢堂前的燕子》这样一个富有含义的书名,大家知道这是取自刘禹锡《乌衣巷》的诗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所以影片应该是充满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样一个诗的境界。

白先勇的作品很多篇写了一个哲学思想,可以归纳成这样三句话:今昔之比,灵肉之争,生死之谜。《最后的贵族》也是这样,它是对今昔、盛衰的感叹,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寄望,对芸芸众生的嘲弄和同情。白先勇的作品常常通过很有限的艺术空间,把一个人物当作一口深井,深深地开掘下去,用诗的境界,表现了完整的人生。它的世态、人情、哲理烧成一个五光十色的多种元素的合金——作品。但是,这些世态、哲理,在我们未来的影片中间应该都是朦胧的,但也不是像超现代派那样看不懂。因此,这部影片拍摄的难度是很大的,很可能观众有的不太理解,或者引不起观众的共鸣,甚至可能会失败。因为作品的很多合金元素,没有被导演、演员提炼出来。我想失败有两种,一种是我们尽到 一切努力,而且预见到很多困难,还是不受观众的欢迎,那是我们的才能问题,我不说题材选得不对,因为艺术是没有止境的,你不行,也许有人能行。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但是,如果我们的创作人员掉以轻心,不是科学地、认真地、刻 苦地追求而失败的话,应该说是不能原谅的。

在影片即将开拍时,我想再强调一下,我多年来一直追求而没有完全能达到的“形象大于思想”这个问题,我认为表现性格,就是表现思想。我们中国电影,能真正引起全国人民议论的性格鲜明的形象的影片,似乎现在还没有出现。

文艺的作用,一般我们过去强调教育作用,也有审美、娱乐和警世作用,但是随着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观众已远远不能满足看电影只看一个故事,或者单纯地娱乐一下。我们今天的观众,也不满足于《茶花女》中的玛格丽特和《日出》中的陈白露这样的人物,因为这些人物的悲剧,主要是社会原因造成的悲剧。至于《最后的贵族》的悲剧,则不单单是社会原因,而是人类自身的矛盾、人类不可避免的性格造成的悲剧。为什么像哈姆雷特、奥赛罗、阿Q这样的人物形象,事隔那么多年,还不断有专家、评论家写文章议论,是因为人们还在受到这些人物形象的影响。所以说,形象大于思想,大于历史。

形象大于思想的这种美学追求是十分困难的。首先是作为基础的电影剧本,这种剧本中的人物形象,必须能引起中国人民以至全人类的共鸣或者震撼。 剧本有了,还得有一批优秀的演员来准确、生动地体现,加上摄影、美工、音 乐、录音、剪辑等各方面的配合。

《最后的贵族》的故事发生在一个严峻的、或者说险峻的时代,中华大地上改朝换代的最森严的历史时刻,它的历史背景,潜藏着宏伟的历史感。从历史上看,凡是处在一个大的变革的年代,他的各种矛盾都是错综复杂的。最近我们国家面临着巨大的改革的时候,大家也可以看到,矛盾是错综复杂的。

《最后的贵族》通过四个不同贵族家庭的女子的命运,折射出历史的沧桑。我之所以强调折射,是因为我们过去的影片往往都是直射,直奔主题。巴尔扎克有句名言:“艺术作品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大量的思想。”《最后的贵族》就是要通过典型人物的形象折射出来的思想,使观众思考,使观众感动,使观众痛苦,使观众议论,使观众震撼。李彤这个人物,已经不能用我们过去那个标尺来衡量、来分析她为何要自寻死路。作者再三强调她不是经济财产的失落,也不是爱情的失落,而是灵魂的失落。李彤是离开中国母体的“白华”,就像过去流亡到全世界的“白俄”。李彤是断了母亲乳汁的孩子,是杜甫诗中写的“失群的孤雁”—“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李彤的命运,她的结局,使我们联想到黛玉焚稿时的揪痛,南宋的杰出女词人李清照不肯过江东折射出来的历史悲剧。李清照的名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也使我们回忆起中国第一个传播音乐的文学大师李叔同,为什么这样一个有才华的人后来竟然出家,变成了弘一法师,至今还有不少人在探索这一个谜,很多人生的悲剧,是不容易用一句话两句话,用文学来说清楚的。李彤已是我们过去历史的人物了,但面对80年代中国的现实,使我们吃惊地发现,今天还有许多80年代的李彤,80年代的黄慧芬,80年代的雷芷苓,80年代的张嘉行,她们面对着严酷的现实,面对走过曲折道路的苦难的祖国,失去了信念,像在太空中失重一样,失落了灵魂,远离祖国,在异国土地上艰辛地追求着幻觉一般的金色的梦。

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伟大的历史转折时期,可以说,它的变化和矛盾,比任何时期都要深刻。很多老年,甚至青年都有失落感。四个女性不同的人生失落,不仅仅是悲欢离合,生生死死。《最后的贵族》影片体现的意念,如果仅仅留在李彤变了、失落了这一个层次,那么这部影片的内涵,开掘得浅了。我们应该更深一层地开掘,提取更深一层的岩芯。深层的岩芯是什么呢,不单纯是李彤的失落,黄慧芬、雷芷苓、张嘉行、陈寅实际上比李彤更早地经历了失落和扭曲。《最后的贵族》是一部反映流亡异国的炎黄子孙灵魂失落的悲剧,从形象大于思想这个要求,希望演员必须十分真实地、自然地在银幕上通过十几年的人生长流,折射出历史的沧桑。

将来影片放映以后,一部分观众会感受到人生苦短,青春珍贵,应该珍惜人的短暂一生,自觉地意识到生命之不可重复。但是也有人会感受到人生有限,消极宿命;感受到人生虚无,是一场梦;感受到生即是死,死即是生;感受到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人生没有不散的宴席;感受到《红楼梦》中“好了歌”说的,“世上都说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因为这样一个复杂的作品,影片的社会效果,只能让观众各取所需。

形象大于思想亦体现在剧本的结尾,突然冒出一个俄国乐师,这个老人的出现,不论是内心的意蕴,或者是美学形式上,都是超越了原著的。原著小说里没有。希望从导演、演员到摄影,一定要拍好这个结尾。《最后的贵族》这部影片,可以说是从社会使命感上升到人类使命感,它具有巨大的审美幅度,拍好了,它的震度是宇宙性的、世界性的。

与形象大于思想有关的另一个问题,就是我经常与演员说的“言外之意”。这个“言外之意”,也可以说是影片的风格、样式,影片的特点,影片的个性,是含蓄的、婉转的、暗喻的。“言外之意”比我们经常说的潜台词还要丰富得多。中国影片根深蒂固的弊病,是“直、露、浅、粗”。我们这部影片就要绝对避免这个弊病。我觉得语法规范的标点非常重要,但是感情上的标点与语法规范的标点是不一样的,演员处理感情的标点,要比语法规范的标点丰富得多。斯坦尼讲过一句名言:“我到剧场来,是听潜台词的,不然我读剧本好了,我干吗要到剧场来。”潜台词是文学剧本上没写出来的,而演员念的时候,要打开内心世界的窗户。导演最大的功力,也就是要把演员灵魂深处的东西揭示出来。在我们平常司空见惯的事物中间,突然揭示出带哲理性的问题,说了普通人心会而不易讲出来的东西。如戏的最后,李彤将绿宝石戒指送给陈寅的女儿,那小孩问:“阿姨这是什么?”李彤说:“这是石头。”前面铺垫得那么久,是祖传的“祖母绿”,作陪嫁礼物的,可是李彤说“这是石头”。戏里面这种例子还有很多,像李彤突然问那乐师:“世上的水都相通吗?”这会引起很多的联想。因为我们这部影片不是靠悬念、情节或者打斗,不是靠那些东西,而是靠它的深度,整个影片要牢牢把握住影片流露出来的深沉的美,一种深远凄凉的美感,一种人世的沧桑感。

白先勇既有西方的影响,也有中国史、诗的影响和《红楼梦》的影响。像我国宋代伟大文学家苏东坡,他写有豪迈的“大江东去”,也写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样感情细腻的词句。这首词在我国流传几百年、上千年都不衰。我们的演员应该多读一读这些词,这会使我们影片的基调、影片的格调大大地提高一步。

影片要追求钟嵘《诗品》中强调的“不说破情而情愈深”。我们有些电影、小说,把情说得很白,说得很露,我们应追求“不说破情而情愈深”的意境。处理好李彤与陈寅,李彤与三个女孩子,李彤对父母、对家园、对故国那种情。千万不要把李彤、陈寅、黄慧芬处理成三角恋爱。他们对祖国的怀念、亲人的怀念,而这些怀念在剧本里是看不出来的,导演、演员、摄影、音乐的任务,是把这些人物的那种情提炼出来、折射出来,让观众体会到。我建议演员再多念一下李清照的诗词,李清照的《武陵春》与我们影片的风格、样式是很接近的。“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的“愁”只能意会,我常常拿这种风格比喻家乡的绍兴酒,平淡上口,不觉自醉。电影也应该这样,平淡而又很有联想,很有味道。

最后我要讲一点演员与导演。过去常常讲导演是面镜子,演员的表演要通过导演才能看到,导演说怎样就怎样。50年代只知道导演是组织者,导演是中心,或是三军统帅。我以前也是这样体会的。后来又理解到导演是个助产士,是个接生的医生,作品是他接生的孩子。但是我觉得这也不准确。导演是助产士,但更应该自己是个孕妇,他生活在所有的角色中,我真切地体会到,每导演一部影片,是一次生命的燃烧。演员则是用自己的声音、自己的形体创造角色,塑造另一个人,这是最艰难的,所以也是最值得终身去追求的。

过去,我们国家很多地方失误,有一个失误就是忽视了对人的自由自觉本质的培养,以致人们活着是被动的,搞艺术也是被动的。我们国家虽有这么好的条件,但没有出大艺术家、大作家。今天我强调这一点,就是希望我们的创作人员做一个自觉的艺术家,自觉地去思索、去准备、去创造。天才就是强烈的兴趣和顽强的入迷。希望我们的演员不做昙花一现的明星,要做一个真正受到人民喜爱的杰出的艺术家。

1988年9月

来源:魅蓝影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