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鸡奖连闹两年乌龙,24岁的李庚希刚被喊“黑幕”,宋佳又二封影后,咏梅却只能在微博写“新的一天该有的都有”。观众不是傻子,弹幕里刷“退票”比鼓掌响亮,这就是票房偷偷蒸发的原因。
“再花六十块进影院,却看到颁奖礼上‘演技平平’封后,谁还愿意当冤大头?”
金鸡奖连闹两年乌龙,24岁的李庚希刚被喊“黑幕”,宋佳又二封影后,咏梅却只能在微博写“新的一天该有的都有”。观众不是傻子,弹幕里刷“退票”比鼓掌响亮,这就是票房偷偷蒸发的原因。
先说最刺眼的。
《好东西》里宋佳演一位被生活磨到麻木的中年女人,镜头扫过她的脸,情绪像被熨斗烫平,没褶子也没火花。评委说她“突破性大”,可影院里有人小声嘀咕:“这不就是我上班时的面瘫?”同一晚,咏梅在《出走的决心》里把五十岁主妇的崩溃演成慢镜头海啸:超市捏碎面包的手在抖,夜里给丈夫盖被子却像按炸弹按钮。观众席传来抽泣,却换不回一座奖杯。
评委曹保平解释:“角色难度高。”难度高在哪?片单里写着“现实主义题材突破”。翻译过来就是:话题比表演更占权重。于是,演技成了配菜,社会议题才是主菜。观众想看的“好表演”被换算成“好命题”,就像去餐厅点红烧肉,端上来一盘红烧肉形状的豆腐,还告诉你“更健康”。
更尴尬的是李庚希的遗留问题。去年她拿奖,镜头切到台下前辈们礼貌微笑,现场有人大喊“黑幕”被保安请出去。今年颁奖前,弹幕提前刷“坐等黑幕2.0”,结果真应验。信任被消费一次是意外,连续两年就成了惯例。惯例一旦形成,观众学会提前防御:不掏钱、不期待、不讨论,只剩吐槽。
有人把锅甩给“资本”。可资本不背全责。真正让人泄气的是“标准”像橡皮筋,每次都能抻出新理由。今年抻出“角色难度”,明年还能抻出“市场贡献”“国际视野”。橡皮筋越拉越长,观众的心却越缩越小。
更隐蔽的伤害落在年轻演员身上。24岁封后本该是甜蜜起点,如今成了烫手标签。李庚希新片预告一出,评论区高赞是“资源咖离观众远一点”。奖项原本是给演员的护身符,现在成了反噬符。飞升越快,反噬越狠,谁还敢轻易领奖?
那不去影院就能躲清净?没那么简单。流媒体也在用同一套算法。点开首页,海报上红彤彤的“金鸡获奖”标签依旧闪,像超市临期食品贴“特价”。观众学乖了,先看口碑后看奖,口碑也在“控评”里溺水。恶性循环转一圈,只剩盗版网站弹幕最诚实:演得烂就是烂,没人为红包改口。
评委陈道明说“综合考量”。这词听着温和,实则像家长“为你好”。观众要的是“好不好看”,评委给的是“好不好意义”。两边频道对不上,就像相亲现场:你想聊三观,对方只问户口。频道错位,于是干脆拔电源——不看了。
最惨的是影院经理。颁奖结束第二天,排片表上《好东西》占比从15%提到28%,咏梅的《出走的决心》反被减到早场。经理在朋友圈发图:“听奖的,不听哭的。”票房数据出来,提排片的没换来上座率,早场那间小厅反而满座。观众偷偷用脚投票,投完还不告诉你理由。
其实解决办法不复杂:把标准摊开,像菜谱一样写清盐几克、火候几分钟。观众不怕争议,怕的是暗箱。暗箱一多,想象力就奔涌:有人猜“出品方是评委亲戚”,有人猜“片酬带资源置换”。谣言未必真,但谣言的温床是真空的信任。
再深一层,奖项需要“时间差”。让演员先被作品检验,再被奖杯加冕。巩俐、章子怡也是二十出头拿奖,可她们先有《秋菊》《卧虎藏龙》垫着,观众服气。如今流程倒置,先给皇冠再让赶路,走路难免晃悠。
对观众来说,最朴素的诉求不过是:掏了钱,就得看见真东西。真东西可以是咏梅的颤抖的手,也可以是宋佳未来某部戏里的爆发,但绝不能是评委话术里的“综合性突破”。观众要的是心跳,不是报告。
所以,下一次颁奖礼如果还想把观众拉回客厅、拉回影院,办法只有一个:让奖杯先学会脸红。演得不够好,就老老实实空一届。空一届不会死人,只会让人重新相信:这个奖,至少敢说真话。
真话听起来刺耳,却是票房最硬的通行证。
来源:优雅沙滩1lWrk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