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蒸发50亿!明星泡沫破裂,中国电影终于要“断奶”了?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20 01:10 1

摘要:2025年春节档曾大破纪录,《哪吒2》狂揽150亿元票房,就在众人以为电影行业即将迎来彻底复苏时,4月票房却骤跌至11亿元,仿佛一夜回到解放前。更令人唏嘘的是,今年3月以来,全国电影院场均人次始终在2至4人间徘徊,零人空场率一度高达40%——或许你也曾有过这样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8_01osSlQEsx8B

你有多久没去电影院看电影了?

2025年春节档曾大破纪录,《哪吒2》狂揽150亿元票房,就在众人以为电影行业即将迎来彻底复苏时,4月票房却骤跌至11亿元,仿佛一夜回到解放前。更令人唏嘘的是,今年3月以来,全国电影院场均人次始终在2至4人间徘徊,零人空场率一度高达40%——或许你也曾有过这样的经历:买一张电影票,却意外包下了整座影院。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8_01osSlbycTqG

讽刺的是,影院数量仍在疯狂扩张。今年上半年,全国新增影院546家,营业影院总数突破1.3万家,银幕数量超8万块,创下疫情以来新高。可单银幕产出已跌破10万元,仅为2012年的三分之一。表面上看,《哪吒2》等爆款依旧缔造票房神话,影院版图持续扩张,却掩盖不了一个残酷的事实:观众正在加速流失。灯塔研究院报告显示,2024年57%的观众全年仅观影一次,25岁以下年轻观众占比已降至21%。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8_01osSloD8SHy

到底是什么让看电影的人越来越少了?有人说,是好内容愈发稀缺。大制作要么扎堆蹭IP(如《封神》《哪吒》系列),要么执着堆明星(如《酱园弄》),剧情与叙事能力却频频拉垮。在算法与流量主导的时代,内容质量不再是首要追求,演员的话题度、题材的大众迎合度、营销话题的引爆力,反倒成了优先考量。久而久之,真正有创作潜力的人要么转投长视频平台,要么彻底脱离行业,就连刘晓庆、王丽坤、舒畅、李若彤等资深演员,也纷纷进军短剧领域。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8_01osSlwbNp1I

其次,票价背后的分账逻辑也暗藏玄机。一张100元的电影票,先缴8.3元税费与专项基金,剩余91.7元进入分账环节。按行业常规,影院与院线分得不超过57%,片方与发行方占比不低于43%,扣除发行代理费、制作成本后,片方实际到手仅30至33元。更值得深思的是,如今的电影行业里,大导演垄断资源,新人难有出头之日;资本只敢押注“安全牌”,最终拍出来的全是套路化产品。2025年备案电影数量暴跌20%,产能萎缩已成不争的事实。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8_01osSm4XZWnw

也有人将原因归咎于受众变迁:看电影的主流人群多为年轻人,尤其情侣。可据民政局数据,我国单身人群已超2.4亿,持续增加的单身群体与减少的情侣数量,直接压缩了潜在观影人群。加之观众娱乐方式愈发多元,家庭观影设备不断升级,投影仪、家庭小影院让“在家看大片”成为常态——这些因素交织,共同稀释了影院的吸引力。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8_01osSm811eAJ

回到行业本身,今年暑期档的对比尤为刺眼:一部众星云集的大制作票房惨淡,导致50亿市值一夜蒸发;另一部小成本、无流量明星的作品却凭口碑逆袭。这并非偶然,而是中国电影市场正在发生的深刻变革:曾经的“明星万能论”,正在加速失效。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8_01osSmGTDHey

从“明星扎堆”到“见光死”:流量神话为何不灵了?

回溯中国电影的商业化之路,明星曾是票房的“定海神针”。1995年,成龙的《红番区》让影院发掘出春节档的潜力,明星效应首次被验证;2002年,张艺谋的《英雄》集结李连杰、梁朝伟等巨星,全球票房达14亿,开启“全明星大片”时代。此后,《满城尽带黄金甲》靠周杰伦吸引粉丝,《三枪拍案惊奇》让小沈阳从春晚红人跨界大银幕,即便剧情遭诟病,票房依旧亮眼。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8_01osSmYaIQD0

资本很快尝到甜头。“煤老板”等圈外资本涌入,不懂剧本只认明星;片方为求稳妥,动辄堆砌四五个顶流;甚至出现“明星客串3分钟就敢当主演宣传”的“诈骗式营销”。最疯狂时,明星片酬占电影总成本的60%-70%,远超好莱坞40%的上限,而编剧、后期等关键环节的投入被严重挤压。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8_01osSmyxkWWU

转折点出现在2018年。《爱情公寓》电影版靠原班人马骗得首日3亿票房,却因挂羊头卖狗肉,次日票房暴跌至1亿;同期《我不是药神》无流量明星,凭过硬质量拿下31亿票房。此后,《流浪地球》《哪吒之魔童降世》继续证明:观众愿意为好故事买单,而非为明星脸付费。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8_01osSnCwuCMg

如今,社交媒体让口碑扩散速度快过票房收割——影院9点开门,9点半的差评可能已刷爆朋友圈,烂片再难靠明星“撑过首周”。当刘德华直播卖票、沈腾综艺刷脸成常态,观众对“明星在大银幕上的样子”,早已没了当初的新鲜感。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8_01osSnsj9faL

泡沫破裂后的真相:高片酬换不来“专业度”

明星神话的崩塌,更源于“天价片酬”与“职业态度”的失衡。某制片人曾透露:“有的明星进组,台词念数字,打戏全靠替身,还三天两头请假跑商演,拍一部戏实际到场时间不足10天。”更讽刺的是,这些拿着千万片酬的“顶流”,对角色的理解可能不如群演——因为他们根本没时间琢磨剧本。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8_01osSoFMPD4A

这种畸形生态直接导致电影质量滑坡。当60%的预算花在明星身上,剩下的钱不够做服化道、搞后期,最终呈现的作品自然粗糙。观众并非傻子:一次被明星海报吸引,两次被烂剧情劝退,三次之后,再看到“全明星阵容”反而会警惕——这俨然成了“烂片预警”。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8_01osSoP2Vcsp

好在行业正在自我净化。税务整顿、限薪令出台,天价片酬得到遏制;资本回归理性,开始关注编剧、导演等“幕后英雄”;观众用脚投票,2023年《消失的她》《孤注一掷》等剧情驱动的电影成为爆款,证明“内容为王”不是口号。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8_01osSoWdIS8K

告别“明星依赖症”:这是行业成熟的开始

有人说,明星泡沫破裂是“寒冬”,但换个角度看,这恰恰是中国电影“断奶”的契机。曾经,我们的电影市场靠明星“走捷径”:用流量掩盖剧本的薄弱,用光环弥补制作的粗糙。而现在,票价上涨让观众更谨慎,新生代观众更会甄别信息,政策也在鼓励原创与质量——这些因素叠加,倒逼行业回归本质:电影的核心是故事,不是明星。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8_01osSomZORcD

2023年,中国电影总票房超500亿,国产片占比超80%。越来越多的电影人意识到:张艺谋救不了烂剧本,顶流撑不起坏故事。当资本不再盲目追逐明星,当片方愿意把钱花在打磨剧本、提升制作上,当演员回归“用演技说话”的初心,中国电影才能真正摆脱“流量依赖症”,长出健康的筋骨。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8_01osSot0yoVj

或许,那个“一夜蒸发50亿”的案例不是结束,而是开始。当更多泡沫被挤破,我们才能看清:真正的电影工业,从来不是靠星光堆砌,而是靠一个个扎实的故事、一群认真的创作者,慢慢搭建起来的。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8_01osSp6M4ktV

这,才是中国电影该有的样子。

来源:涵嫣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