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首映的电影《藏地心迹》中,藏族少年扎西蜷缩在海拔4000多米的青藏高原深处颠簸的拖拉机上,浸透鲜血的藏袍在狂风中翻涌,如同一朵在血色中倔强绽放的格桑花。极具冲击力的镜头,让电影《藏地心迹》的序幕拉开,并在银幕内外掀起了保护野生动物的热潮。
中新网重庆新闻11月18日电 (周静)8月首映的电影《藏地心迹》中,藏族少年扎西蜷缩在海拔4000多米的青藏高原深处颠簸的拖拉机上,浸透鲜血的藏袍在狂风中翻涌,如同一朵在血色中倔强绽放的格桑花。极具冲击力的镜头,让电影《藏地心迹》的序幕拉开,并在银幕内外掀起了保护野生动物的热潮。
图为电影剧照。电影制片方 供图
影片中,扎西与嘎松玉珍策马驰骋在广袤草原,却意外目睹狼群追逐野生马鹿的惊险一幕。为了守护幼鹿,扎西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却不慎摔下马背,从悬崖坠落,摔断手臂。而这个令人揪心的情节,灵感正来源于西藏芒康县护鹿人向秋拉姆的真实经历。
影片中向秋拉姆与扎西祖孙两人的故事,深深触动人心。15岁的向秋拉姆,在广袤草原上放羊时,偶然瞥见草丛中蜷缩着一只受伤的小马鹿。它湿漉漉的眼睛里透着恐惧与无助,羸弱的身躯微微颤抖。向秋拉姆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靠近,伸出颤抖的手轻轻抚摸它的头,见小马鹿没有反抗,便将它缓缓抱起。那一刻,少女与小鹿的命运紧紧相连。
此后的日子里,向秋拉姆将小马鹿视若珍宝。没有鹿奶,她就挤牦牛奶,耐心地用特制的小奶瓶喂养;夜晚,草原的寒风凛冽,她担心小鹿受冻,毫不犹豫地将它搂在怀里,同榻而眠。在她的悉心照料下,小马鹿的伤口逐渐愈合,眼中的光彩也慢慢恢复。终于有一天,小马鹿抖了抖身子,欢快地奔向草原,回归自然。向秋拉姆站在原地,泪水模糊了双眼,既为小鹿重获自由而欣慰,又因分别而不舍。
每到草长莺飞的时节,那只小马鹿总会带着同伴,穿越茫茫草原,回来看望向秋拉姆。它们亲昵地蹭着她的手,发出欢快的叫声,仿佛在诉说着思念。随着时间推移,国家批准成立保护区,越来越多的马鹿来到这里,这片草原成了马鹿们的乐园,也成了向秋拉姆与它们的情感寄托之所。
年复一年,岁月在向秋拉姆的脸上刻下深深的皱纹,曾经灵动的少女变成了步履蹒跚的老人。她再也跑不动了,只能坐在草地上,望着马鹿们嬉戏玩耍。而马鹿们似乎也懂得她的力不从心,不再跑远,总是围在她身边,用温暖的身躯蹭着她,陪伴着她。在广阔的保护区里,老人与马鹿构成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绝美画面,静谧而又充满温情。
扎西,正是被这份人与动物间的深厚情谊所吸引,因为同样喜欢马鹿、想要保护马鹿,与向秋拉姆老奶奶结缘。一老一少,常常坐在草原上,听老奶奶讲述与马鹿的点点滴滴,扎西的眼中满是憧憬与感动。即使受伤后,他依然频繁来到马鹿保护站。祖孙俩相互依偎的身影,恰似保卫野生动物生命的延续之光,照亮着生态保护的未来之路。
15岁的一次偶然相遇,成就了与马鹿一辈子的无声约定。而向秋拉姆的儿子白玛泽仁坚定地表示,母亲这份与马鹿的情谊,将由他们继续守护、延续。这份跨越时空的爱,如同草原上的格桑花,永不凋零,在藏地的蓝天白云下,绽放出最绚烂的色彩。
数据无声,却最有说服力。西藏类乌齐马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野生马鹿数量已经超过3500只,这背后,是无数个“向秋拉姆”用岁月和坚守书写的生态答卷。
正如《藏地心迹》导演张新所说:“我们想展现的不仅是保护行为,更是让观众在光影中领悟,每个生命都是地球乐章中不可或缺的音符。”影片中的每一只马鹿,都是游走在雪线的精灵,它们灵动的身影,是高原最珍贵的馈赠。(完)
来源:倾城之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