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肉馄饨》中上海“上只角”的阿姨、爷叔的精致生活同样接地气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8 13:46 1

摘要:上周《菜肉馄饨》开票,我抢的是上午十点的“沪语字幕场”,进去一看,三分之二头发花白,三分之一戴耳机学台词。

上海话都快被外卖员问“您说普通话行吗”,一部全沪语电影居然把00后集体看哭?

上周《菜肉馄饨》开票,我抢的是上午十点的“沪语字幕场”,进去一看,三分之二头发花白,三分之一戴耳机学台词。

电影结束灯亮,坐我前排的老爷子边擦眼镜边嘟囔:这不就是我和老同事每天吃的十块一碗馄饨嘛,拍它干嘛。

结果猫眼9.2,豆瓣8.6,票房三天干到三千万,上海一地就贡献四成二。

数据冷冰冰,情绪热腾腾。

片子没大情节,就是爷叔每天去永康路喝咖啡,顺路买两斤菜肉馄饨,回家用电饭煲煮。

女儿嫌他牙口不好还吃油炸臭豆腐,邻居老外学上海话把“馄饨”叫“魂炖”,笑完全场安静:爷叔把亡妻的碗柜改成咖啡角,老伙伴们轮流带豆子来试味。

没有哭天抢地,一句“你咖啡淡了”就把思念说完。

我旁边的小姐姐哭得口罩全湿,她说突然听懂爸爸每天五点起床“买汰烧”不是闲,是怕家里太静。

导演王小鹰在彩蛋里露脸,说后面还要拍外滩和弄堂对赌的故事。

徐峥直接接下电影节方言单元推广大使,摆明要拉更多资金给本地话撑腰。

数据最有意思:65岁以上观众占工作日早场六成五,影院以为便宜票才有人来,结果他们看完又买全价二刷;00后调研里七成二承认“这就是现在的上海”,跟网上“悬浮”“滤镜”骂声正面撞车。

复旦大学一教授补刀:年轻人要的“真实”不是破旧,而是边界感——我不打扰你,你别judge我,各自舒服。

电影带火的不止票房。

南昌路取景的馄饨店把十块一碗涨到十二,老板娘说连卖三天断货,爷叔们一边骂涨价一边排队;永康路咖啡馆周末客流涨四成,阿叔们组团拿专业相机拍门头,比网红还敬业。

静安区文化局干脆把南昌路写进“城市记忆工程”,官方盖章“上只角”正在变混搭社区。

最魔幻的是国际饭店门口,地铁14号线一通,人流反而降一成五,城市多中心把老牌地标挤下C位,电影里爷叔一句“兜兜转转,回不到原点”成了预言。

看完我绕到片里那间公房,楼下贴满“咖啡品鉴”手写海报,字迹抖得像心电图。

我突然明白:上海话不是口音,是暗号;菜肉馄饨也不是食物,是接头地点。

只要还能在巷口买到现包馄饨,只要老伙伴记得你喝美式不加糖,城市再拆再建,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坐标。

电影好不好见仁见智,它至少把暗号拍了出来,让不会说沪语的年轻人也听见了——原来“老了”不是形容词,是正在进行时,而且可能很香。

来源:乐观的冰淇淋xDyZY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