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丹江口市浪河镇青莫村,静立着一座具有特殊意义的建筑——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六零二工厂电影院旧址,它不仅是原郧阳地区(今十堰市)首座双层看台影院,也是“三线建设”时期公共文化设施的标志性载体。
秦楚风讯(通讯员 吴世平)近期,通过“四普”的系统调查与科学评估,三六零二工厂电影院旧址被正式登记为新发现文物。
在丹江口市浪河镇青莫村,静立着一座具有特殊意义的建筑——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六零二工厂电影院旧址,它不仅是原郧阳地区(今十堰市)首座双层看台影院,也是“三线建设”时期公共文化设施的标志性载体。
三六零二工厂电影院旧址坐西朝东,砖混结构,占地面积约2600平方米。建筑前方设有三层台阶,长约18米,步步升高,仿佛隐喻着那个年代群众文化生活的步步向上。电影院大门开于东侧,现存4根水泥柱及两侧砖墙。电影院内东部设检票口,东部二层及剧场中部为看台,西部为舞台,内部结构清晰,功能分区明确,格局完整。建筑整体为红砖外墙,南北两侧屋面各设有3个通风口。虽历经岁月沧桑,但其宏大的体量、合理的布局,仍透露出当年作为现代化文化设施的不凡气度。
三六零二工厂电影院旧址于1979年7月由三六零二工厂自筹经费建设,拥有1500个观影座位,不仅是职工观影的场所,更是集会、庆典的重要空间。1985年9月10日,工厂首个教师节庆祝大会在此举行,千人齐聚、掌声雷动,这里承载的不仅是光影故事,更是一代“三线人”的青春热血与集体理想。中国早期影院多集中于城市中心,而三线建设时期,一批工人生活区配套影院在山区扎根,成为推动文化资源下沉的先行者。三六零二工厂电影院的双层看台设计、大型舞台布局,既体现了三线建设时期对文化生活的重视,也是电影院从“单一放映”走向“多功能厅堂”的实物例证。
“四普”不仅是对遗产身份的确认,更是对其历史价值、社会价值的深度挖掘与重新激活。如今,三六零二工厂电影院旧址静立于青山之间,以斑驳的砖墙、空旷的剧场,向世人无声讲述着三线建设的峥嵘岁月,也为研究公共文化设施建筑提供了珍贵样本。走进三六零二工厂电影院旧址,触摸的不仅是砖石的温度,更是一段被光影点亮的奋斗年代。通过“四普”,不仅保护了一栋建筑,更守护了一代人关于理想、奉献的集体记忆和文化根脉。
来源:十堰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