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大赛:总决赛,孙亚鹏访谈蒙曼老师,解码中国电影文化密码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8 11:33 1

摘要:选手孙亚鹏抽签结果是,以“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为背景,与蒙曼老师共同进行了一场关于光影艺术的对话。他直言考到自己的知识盲区了!

在总决赛的舞台上,第二环节,新闻访谈实战:对话蒙曼、张虹、朱翌冉,同嘉宾不同话题限时交锋,比拼临场把控力。

选手孙亚鹏抽签结果是,以“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为背景,与蒙曼老师共同进行了一场关于光影艺术的对话。他直言考到自己的知识盲区了!

他巧妙地将蒙曼老师定位为“特殊影迷”,从个人观影史切入,梳理了中国电影的发展脉络与文化内核。

孙亚鹏的开场别具一格,在点明中国电影120周年主题后,他首先邀请蒙曼老师分享“与电影的缘分”。蒙曼老师从80年代的《喜盈门》《瞧这一家子》谈到近年的《浪浪山小妖怪》,勾勒出一幅个人化的观影图景。

孙亚鹏适时地插入父母因《庐山恋》结缘的轶事,与蒙曼老师的《少林寺》记忆形成互动,迅速拉近了与嘉宾及观众的距离,营造了亲切的谈话氛围。

孙亚鹏随后引导蒙曼老师纵览中国电影的发展。蒙曼老师以历史学者的视角,清晰地勾勒出电影与时代同频共振的轨迹:

抗战时期的《风云儿女》、五十年代的《白毛女》、直至当下的科幻浪潮。

她精辟地总结道:“你看中国电影,其实也就是在看中国的近代史”,点明了电影作为时代记录者和社会镜子的功能。

当孙亚鹏谈及“事过境迁”的感慨时,蒙曼老师将话题引向了更深层的文化思考。

她指出,中国电影在时代主题飞速“变化”的同时,其精神内核有“不变”之处——即深植于传统文化。从《定军山》的京剧,到《哪吒》《浪浪山小妖怪》的西游、志怪元素,中国电影的美学与故事灵感始终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

这种“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正是中国电影独特的“文化密码”。

孙亚鹏敏锐地抓住蒙曼老师提到的《哪吒》,将话题引向电影工业的发展。蒙曼老师肯定了当前中国电影产业在市场规模上的成就,同时指出,要将产业“真正做大做强”,必须“深掘我们的文化传统”。这表明,在她看来,文化底蕴不仅是内容创作的源泉,更是产业竞争力的核心基石。

访谈最后,孙亚鹏请蒙曼老师为未来中国电影指明方向。蒙曼老师给出了八字箴言:“扎根生活,扎根传统”。

这既是一位文化学者的真知灼见,也呼应了整场访谈的核心——电影的生命力来源于对当下社会的感知和对历史文化的传承。

鲁健老师对孙亚鹏的访谈进行了方法论的提炼。他指出,当蒙曼老师主动提到最近看了《浪浪山小妖怪》时,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由心及故”的契机。

此时主持人应立刻抓住这个点追问:

“蒙曼老师,您怎么会对这部动画电影特别有感触?它里面的哪个点打动了您?”

从这里出发,再慢慢梳理到电影史和文化传统,这样的路径会让对话更自然、更亲切,也更能揭示出嘉宾真实的思考和情感,从而让后续进入文化世界的部分更有说服力。

孙亚鹏的访谈充满亲和力与探索精神。他从个人化的“影迷”视角切入,成功构建起一部中国电影的微型发展史。鲁健的点评则为其指出了更精细的优化方向:即在一开始建立的良好共鸣基础上,更敏锐地抓住嘉宾提到的具体作品深挖下去,让“文化密码”的解读从一个鲜活的情感火花中自然生长出来。

来源:兰姐的心灵之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