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哪吒2》拿奖却没人上台领奖,镜头扫过去,一排空椅子,比任何获奖感言都响。
《哪吒2》拿奖却没人上台领奖,镜头扫过去,一排空椅子,比任何获奖感言都响。
不是耍大牌,是压根没请动——组委会给美术片留的座位就在侧幕边上,连直播机位都懒得切近景。
观众拿手机一算:得奖作品票房加一块儿87亿,《哪吒2》自己154亿,差出一个《流浪地球3》。
这画面就像班级发奖状,年级第一被安排去扫走廊,理由是“你只会考试,不会写诗”。
动画被拦在“核心奖项”门外,在金鸡不是新闻,是惯例。
规则写得客气:最佳影片须“以真人表演为主体”。
翻译过来——甭管你建模、渲染、分镜多烧脑,只要没真人露脸,就归“少儿组”。
于是饺子团队四年磨一剑,把山海经翻成3D IMAX,最后只能跟喜羊羊坐一桌。
评委里做动画的不到5%,投票像让一群川菜师傅给早茶打分,味道再鲜,也嫌“不够辣”。
更荒诞的是,市场早把动画当主力。
2025年票房榜前十里动画占四席,Z世代买票只认哪吒不认“文艺影帝”。
可奖项偏要反向冲刺:票房越高,越像原罪——“你都赚成这样了,还贪奖杯?
”
这套逻辑搁好莱坞会被笑死,奥斯卡去年就取消动画限报,日本干脆设平行奖,谁也别挤谁。
只有金鸡端着“老派”架子,把观众缘当“铜臭味”,把技术革命当“花活”。
光线不是没争取,报名通道打开那天,法务把片剪成150分钟真人版——片头加俩路人看烟花,硬凑“真人主体”。
组委会一句话打回:“剧情必须围绕真人展开”。
行,那就各玩各的。
《哪吒3》预算直接拉到8.2亿,和中科院一起写代码,毛发渲染能数清根数;Netflix甩手2.3亿美元买海外,安妮奖、柏林电影节排队递邀请函。
奖杯可以缺席,市场替它鼓掌,声音比礼堂里整齐划一的掌声真实多了。
政策也在打补丁。
国家电影局元旦发话:明年起谁再限动画参评,就限谁预算。
金鸡组委会连夜加班,把“真人主体”四个字抠掉,顺手加了一条“观众票选占三成”。
翻译过来——再端架子,连门票都卖不动。
观众不傻,可以花六十块买票,也能花六十秒吐槽,弹幕比影评更快。
说到底,不是动画需要金鸡,是金鸡需要动画。
年轻人把传统IP玩成元宇宙,把票房推成全球第二,评审还在用“胶片滤镜”找情怀。
时代早就换了考题,有人还在背八股文。
下次颁奖礼,如果《哪吒3》真拿下最佳影片,希望镜头给评委席一个特写——
让他们也尝尝,被时代甩在幕侧的滋味。
来源:敏锐火车1STCQ9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