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说试了试AI写剧本,把故事大纲输进去,五秒钟就出来四十场戏。他拿着打印出来的剧本苦笑:这够我写半个月的,成本才三块八。
昨晚,我刷到一个视频,是横店一个年轻导演拍的。
他说试了试AI写剧本,把故事大纲输进去,五秒钟就出来四十场戏。他拿着打印出来的剧本苦笑:这够我写半个月的,成本才三块八。
这事让我想起上个月柏林电影节的新闻。有部参赛电影被查出来百分之三十八的镜头是AI做的,直接被取消了资格。评委说得挺直接:用工具可以,但不能全靠机器。
我一个在特效公司工作的朋友最近很焦虑。
他说现在很多剧组用AI画场景,原来需要二十个人的活,现在五个人就能完成。他同事上个月被裁员了,临走前在机房默默收拾了半小时的硬盘。
但电影圈里也有不少人在坚持。听说张艺谋拍《满江红》的时候,坚决不用AI写台词。投资方送来AI生成的剧本,他看都没看就退了回去。他说人的感情,机器算不出来。
有个挺有意思的现象。现在很多年轻导演一边用AI画概念图,一边又坚持手工修改。有个导演跟我说,AI给的图太完美了,缺少人味。他总要在最后加上几笔,让画面有点瑕疵,这样才真实。
最近参加一个电影论坛,听到一个挺打动我的说法。
有个老编剧说,AI最可怕的不是取代我们,而是让我们变得懒惰。现在写哭戏的时候,总会想:要不要让AI生成几个版本参考?这种依赖,比失业更让人担心。
我有个表弟是学电影的,明年毕业。他昨天问我该不该转行学AI。我想了半天,跟他说:你可以学怎么用AI,但别忘了为什么当初想拍电影。
其实想想,就像我们喜欢手写信胜过打印的邮件,喜欢妈妈做的菜胜过外卖。电影打动我们的,从来不只是完美的画面,而是画面后面那个有温度的人。
现在每次去看电影,我都会留意片尾字幕。
那些密密麻麻的名字,可能正在慢慢变少。但我知道,只要还有人愿意为了一帧画面较真,为了句台词反复琢磨,电影就还是那个能让我们又哭又笑的魔法。
你呢?最近在电影院,有没有哪个瞬间真正打动了你?
来源:圆角说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