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11月15日晚,厦门海峡大剧院的第3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颁奖典礼上,出现了一幕载入华语影史的尴尬场景:当主持人苏有朋宣读“最佳美术片”获奖者为《哪吒之魔童闹海》(下称《哪吒2》)时,颁奖台两侧的嘉宾席始终无人起身,导演饺子、核心制作团队及出品方光线传媒
《哪吒2》获金鸡奖没人来领奖 150亿票房神作缺席背后,藏着国漫与奖项的深层博弈
2025年11月15日晚,厦门海峡大剧院的第3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颁奖典礼上,出现了一幕载入华语影史的尴尬场景:当主持人苏有朋宣读“最佳美术片”获奖者为《哪吒之魔童闹海》(下称《哪吒2》)时,颁奖台两侧的嘉宾席始终无人起身,导演饺子、核心制作团队及出品方光线传媒的代表全无踪影。聚光灯下孤零零的奖杯与空荡的领奖台形成强烈反差,苏有朋只能临时圆场:“据悉主创团队正全力投入后续创作,无法前来领奖,奖杯将由组委会后续寄送。”这一罕见的“空席领奖”事件,迅速引爆全网热议,150亿票房的现象级国漫与主流电影奖项之间的碰撞,揭开了中国电影行业评价体系的深层矛盾。
作为中国影史票房冠军,《哪吒2》的市场表现堪称传奇。这部耗时5年打磨的续作,上映后凭借震撼的视觉特效、深刻的现代性主题表达,斩获154.46亿票房,跻身全球动画电影票房前五,不仅打破多项国漫纪录,更成为首部真正实现“破圈”的华语动画作品——其受众覆盖老中青各年龄段,豆瓣评分稳定在8.7分,微博相关话题阅读量超50亿,无数观众将其视为“国漫工业水准天花板”。在此之前,该片已拿下华表奖“特别贡献影片”等多项荣誉,行业内外普遍期待其在金鸡奖上冲击更高规格奖项。
然而金鸡奖的提名名单却让不少人意外:《哪吒2》仅获得“最佳美术片”这一技术类奖项提名,在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等核心奖项的角逐中集体缺席。这种“市场认可度”与“奖项认可度”的巨大反差,成为此次缺席事件的核心导火索。有业内人士直言,动画电影在主流电影奖项中始终处于“边缘地位”,即便《哪吒2》已实现票房与口碑双丰收,仍难逃被“归类”的命运——在传统评奖逻辑中,动画常被等同于“美术设计”或“技术展示”,其叙事价值、思想深度往往被忽视。
对于缺席领奖的原因,各方给出了不同解释。出品方光线传媒事后发表声明,称团队正处于《哪吒3》的关键制作阶段,时间紧张无法抽身,且已提前向组委会说明情况,不存在“抵制”行为。这一说法与导演饺子的一贯行事风格高度契合:这位曾“闭关5年打造《哪吒》系列”的创作者,早已公开立下“新作面世前不参加任何活动”的誓言,为了打磨作品,他不仅推掉过2亿商业合约和周星驰的合作邀约,更将《哪吒2》的5亿分成全部投入续作制作,甚至为优化10秒镜头耗时3天渲染,不满意的30分钟成片直接砍掉。此前华表奖颁奖时,饺子虽未到场,仍委托光线传媒老板王长田带去致谢信,而此次金鸡奖却连书面回应都未出现,这种“彻底沉默”让外界嗅到了不一样的意味。
网友的猜测则更加多元。支持饺子团队的声音认为,这是创作者对“名利场虚浮”的主动远离:“票房和观众的认可才是最好的奖杯,比起走红毯、领技术奖,闭关搞创作才是国漫该有的样子”。不少人盛赞这种“逆行”:在流量明星扎堆红毯、影视公司热衷刷奖项存在感的内娱环境中,饺子团队的专注显得尤为珍贵。但也有另一派观点认为,这是一次“无声抗议”——片方和主创可能认为,150亿票房的作品仅获技术类奖项,未能得到应有的尊重,缺席是对现有评奖体系的含蓄表达不满 。更有网友发现,颁奖前两周该片制片人王竞还出席过其他电影颁奖活动,并非对所有奖项都持回避态度,这进一步加深了“针对性缺席”的猜测。
组委会方面则强调评奖流程的公正性,称所有提名影片都已按正常流程通知到位,不存在“未告知获奖”的情况,奖杯后续将通过官方渠道转交团队 。为化解现场尴尬,组委会最终决定将这座无人认领的奖杯捐赠给少年公益基金,让其以公益形式获得“体面归宿”。但这一处理方式并未平息争议,反而让更多人开始反思主流电影奖项对动画电影的评价机制。
事实上,《哪吒2》的缺席事件并非个例,而是动画电影在华语主流奖项中处境的缩影。长期以来,金鸡奖、百花奖等传统电影奖项虽未明确限制动画电影参评核心奖项,但实际操作中,动画作品几乎从未进入过最佳影片的最终角逐。即便在动画产业高度发达的国外,奥斯卡等奖项也设有专门的“最佳动画长片”奖项,既肯定动画的艺术价值,也尊重其独特的创作规律。而国内目前的奖项设置中,“最佳美术片”更偏向技术认可,难以涵盖动画电影的完整艺术成就。
行业专家指出,这种评价体系的偏差,本质上是对动画艺术认知的滞后。《哪吒2》的成功早已超越“动画片”的范畴,其探讨的“自我认同”“打破偏见”等主题,以及对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映射,具备与真人电影同等的思想深度;其采用的“国风+科幻”视觉风格,更是建立了独特的国漫美学体系,推动了整个行业的技术革新。将这样一部作品仅以“美术片”定义,显然未能全面认可其艺术价值。
此次事件也引发了关于“奖项意义”的广泛讨论。在流量至上、奖项泛滥的当下,越来越多观众和创作者开始质疑:奖项究竟是艺术成就的认可,还是行业资源的分配工具?对于饺子团队而言,他们用行动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比起颁奖台上的荣光,经得起时间打磨的作品才是永恒的勋章。正如网友所言:“当其他主创忙着跑红毯、刷存在感时,饺子在工作室里打磨《哪吒3》,这种选择本身就是对‘创作初心’的最好诠释。”
但也有不同声音认为,主创团队的缺席并非明智之举。部分网友指出,金鸡奖作为中国电影最高荣誉之一,代表着行业的专业认可,即便对奖项设置有异议,也应通过更理性的方式沟通,完全缺席显得对奖项不够尊重,也可能影响国漫与主流行业的良性互动。还有人担心,这种“对抗姿态”可能加剧动画电影与主流奖项的隔阂,不利于国漫行业的长远发展。
无论争议如何,《哪吒2》缺席金鸡奖颁奖礼的事件,都为中国电影行业提供了重要的反思契机。随着国漫产业的快速发展,动画电影的艺术价值和市场影响力早已不可同日而语,传统的奖项评价体系亟需与时俱进:一方面应完善奖项设置,增设“最佳动画长片”等专门奖项,给予动画电影更精准的评价维度;另一方面应打破认知偏见,将动画作品与真人电影置于同等评价标准下,正视其叙事价值和思想深度。
对于创作者而言,此次事件也展现了国漫人的坚守与突围。从《大圣归来》到《哪吒2》,国漫的崛起不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创作理念的升级——越来越多创作者不再满足于“低幼化”表达,而是试图用动画语言探讨更深刻的社会议题。饺子团队的“闭关创作”,正是这种坚守的体现:他们用市场成绩证明了国漫的潜力,也用行动诠释了“创作者最好的名片是作品”。
如今,这座无人认领的金鸡奖杯,已超越了奖项本身的意义。它既是对《哪吒2》美术设计的肯定,也是对中国电影评价体系的拷问;既是创作者坚守初心的注脚,也是行业亟待变革的信号。随着《哪吒3》的制作推进,观众依然期待着饺子团队带来新的惊喜,而金鸡奖等主流奖项是否会因此调整评价标准,同样值得关注。
在电影行业飞速发展的今天,市场与奖项、商业与艺术、创新与传统的博弈从未停止。《哪吒2》的缺席事件提醒我们:真正的“铁饭碗”永远是过硬的作品,真正的行业进步,既需要创作者的坚守,也需要评价体系的包容与革新。当国漫不再需要通过“对抗”来争取认可,当主流奖项能够真正正视动画的艺术价值,中国电影才能迎来更多元、更健康的发展生态。而那座孤零零的金鸡奖杯,终将成为这一变革进程中最特殊的见证。
来源:青青文章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