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影评 | 《铁血战士》:从身体唯物主义向启蒙反思的后撤

快播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1-17 16:04 2

摘要:《铁血战士:杀戮之地》(Predator: Badlands,2025)是“铁血战士”系列IP最新一部续作。自该片上映后,在全球收获了不错的票房成绩。整个“铁血战士”IP的起点是由著名动作影星施瓦辛格主演的《铁血战士》(Predator,1987)。如今这个I

潮新闻客户端 张杨思颉

评分:6/10

《铁血战士:杀戮之地》(Predator: Badlands,2025)是“铁血战士”系列IP最新一部续作。自该片上映后,在全球收获了不错的票房成绩。整个“铁血战士”IP的起点是由著名动作影星施瓦辛格主演的《铁血战士》(Predator,1987)。如今这个IP已经发展成包含多部续集、前传和衍生剧集和动画的影视宇宙。不过,在庞杂的“铁血战士”作品系列中,口碑和商业成绩都很亮眼的作品不多。而最新的这部《铁血战士:杀戮之地》是第一部《铁血战士》之后,商业与口碑表现最好的一部“铁血战士”系列电影。

但是,《铁血战士:杀戮之地》恰恰是一部反《铁血战士》的“铁血战士”电影。

施瓦辛格主演的第一部《铁血战士》奠定了该系列的基本叙事模版。一群战斗力极强的人类战士(历史时期和地域可能会变化)机缘巧合之下遭遇强大的外星猎人“铁血战士”Yautja人。Yautja人尚武,是兼具高科技和极强武力的外星族群。它们信奉优胜劣汰,喜欢专门与战斗力强的猎物决斗,把猎杀强大对手视为至高荣誉。在一般的“铁血战士”电影中,由于武器、体能和战术劣势,主角所在团队往往会被作为反派的“铁血战士”单方面压制,团队中的主角最后通常被逼入孤身一人对抗“铁血战士”的绝境。不过,绝境总能让主角迸发出惊人的潜力,运用智慧和力量与铁血战士展开某种野蛮、原始但极具生命力的一对一决斗,最终成功反杀作为自诩猎人的外星“异形”的铁血战士。

《铁血战士:杀戮之战》却没有遵循这种叙事模版,反而转换了视角,基于意味Yautja战士的视角展开叙事。这部电影却通过视角转换彻底颠覆了“铁血战士”系列的叙事逻辑。

在新作中,主角是一个相对弱小,在Yautja人丛林法则文化中受到父亲歧视和压迫的“铁血战士”戴克。因为身体相对弱小,他被父亲鄙视,在即将被父亲杀死前,戴克被哥哥救下。而哥哥对弟弟的爱护却被兄弟二人的父亲视为软弱的象征。最终戴克的哥哥死在其父手下。为了证明自己能够担起“铁血战士”的荣誉,戴克前往一颗危险的星球,那里生活着一种让他父亲都胆寒的怪兽。遵循“铁血战士”的文化,戴克决定杀死怪兽,向族人证明自己。但戴克的猎杀之旅却并不顺利。这是一颗极度危险的星球,动植物皆暗含致命危险,戴克与其说是猎手不如说是猎物。所幸他遭遇了身体残破的地球垄断企业维兰德-汤谷公司(这个设定取自同属迪士尼与福克斯公司旗下的IP“异形”系列)的生化人泰莎(Elle Fanning饰演),后者掌握更多当地信息。在泰莎帮助下,戴克一步步接近他试图猎杀的怪兽。然而,戴克的目标与维兰德-汤谷公司的目标互相冲突(他的猎杀目标也是维兰德公司的目标)。在这趟旅程中遭遇的一系列事件让戴克逐渐意识到,强者就该压迫弱者丛林法则是不义的。最终他与泰莎以及在当地星球结识的小怪物组成搭档,一同消灭了只把泰莎当作垃圾随意丢弃的的维兰德-汤谷生化人部队,而泰莎也帮助戴克完成弑父,替其兄长报仇。

通过“铁血战士”戴克的视角,这部新作呈现了了一种更具人性的“铁血战士”形象和完全不同的价值预设。经典“铁血战士”电影中,Yautja战士完全冷血、不可被理解、慕强。而这部新作的主角戴克虽也受族群文化影响,但显然展现出反思意识和柔情维度。这使得通常被视为他者的“铁血战士”在这部电影中具有某种可被观众共情、理解的品质。而全程“话痨”的泰莎和蠢萌的外星生物“芽崽”不但在电影中起到某种搞笑、缓解紧张气氛的效果,也成为戴克丢弃丛林法则,理解和共情他者的重要中介。与传统“铁血战士”作品不同,这部《铁血战士:杀戮之地 》更类似一部讲述友情和协作的公路电影。

电影主题是协作

这实际上解构了经典《铁血战士》电影的价值预设。传统“铁血战士”作品突出人类与外星猎人物竞天择、为生存而斗争的紧张关系。而最新的这部“铁血战士”电影事实上表达了一个完全不同于传统“铁血战士”影视剧的价值取向:反对强者欺凌弱者、利益压过情感的丛林法则和资本逻辑。

在这个意义上《铁血战士:杀戮之地》杀死了“铁血战士”。

第一部《铁血战士》诞生于里根担任总统,新自由主义开始在全球风靡的1980年代,而《铁血战士:杀戮之地》上映的同期,纽约迎来了收尾“民主社会主义”市长。结合这一历史语境,不难发现“铁血战士”新作在叙事主题上的变化其实是当代美国文化意识深层转变的一个症候,观众和创作者对新自由主义的竞争法则已经丧失了信任。但是,需要指出,在这种转变中,固然可以看到进步平等意识在大众文化产品中的某种曲折表达,但也应注意到,《铁血战士:杀戮之地》在反抗、颠覆“铁血战士”丛林逻辑的同时,似乎也丢掉了经典“铁血战士”某些至今仍然有价值的潜在维度。

仅仅就视听表现而言《铁血战士:杀戮之地》其实并不亮眼,不过是又一部标准的迪士尼流水线商业片。怪物设计、动作场景的展现中规中矩,缺乏原创性,绝对称不上惊艳。而1987年的第一部《铁血战士》则是一部颇具B级美学风格、带有硬核感的电影。由好莱坞特效大师斯坦·温斯顿涉及的“铁血战士”形象在当年让人眼前一亮。更重要的是在老版《铁血战士》的B级影像风格实际上是当时好莱坞商业电影某种生猛气息的表达B级电影式粗粝、甚至粗俗的外星怪物影像完美适配了叙事主题(生存之争)的冷硬底色。在施瓦辛格版《铁血战士》中,由这位动作巨星饰演的主角之所以能击败“铁血战士”是因为他以比“铁血战士”还要激进的姿态彻底地完成去人化。他丢弃现代装备,摆脱对于科技和文明社会的一切依赖,激发并利用人原始的求生本能,将一切力量投注在纯粹的生存斗争之中。施瓦辛格饰演的主角事实上经历了一个去文明化、去人化的过程。这种去人化的过程并不能被简单地视为抛弃文明、服膺于社会达尔文主义和丛林法则。恰恰相反,在返回求生本能的过程中,施瓦辛格饰演的主角反而获得了在实践中关照自身的能力,展现出一种扭转绝境、在现实中改造自己的身体进而改造文明的实践潜能。而在第一部《铁血战士》中,这不仅通过叙事被讲述,也通过影像被赋予肉身。

第一部《铁血战士》剧照

而相比之下,《铁血战士:杀戮之地》在把“铁血战士”拟人化的过程中削弱了身体的能动性,让“铁血战士”转变为某种具有启蒙式“反思”特征的现代主体。这背后恰恰预设了一种对进步和启蒙的历史目的论信仰。而要对抗这部电影所反对的那种倚强凌弱的丛林法则,恰恰需要超越启蒙式反思的行动与实践。

在这个意义上,《铁血战士:杀戮之地》对1987版《铁血战士》叙事模版的改造虽然看似进步,实际上却恰恰是媚俗和刻奇的产物,让“铁血战士”形象从一种在好莱坞体制之内冲破套路的唯物主义身体倒退回看似更具解放性实则暗合迪士尼流水线文艺生产方式的唯心主义主体。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钱江晚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