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你曾被“巨石强森”在《黑亚当》里一身特效般的肌肉惊艳,那这部他特地增重30磅肌肉出演的新片,你可千万不能错过。
如果你曾被“巨石强森”在《黑亚当》里一身特效般的肌肉惊艳,那这部他特地增重30磅肌肉出演的新片,你可千万不能错过。
这次强森区别于他以往的角色,不是《黑亚当》中拥有“神力光环”的超级英雄,也不是《勇敢者游戏》虚构的闯关者,而是一个被称作“粉碎机”的格斗传奇,马克·克尔。
《粉碎机》
The Smashing Machine
马克·克尔于1968年12月21日出生于俄亥俄州托莱多,从小就梦想在世界摔跤联合会(World Wrestling Federation)从事职业摔跤。当他还在雪城大学念书时,就凭借出色的能力获得了NCAA(全国大学体育协会)190磅级摔跤冠军。
他的巅峰时期,创造了横扫八角笼的传奇。
1997年,他势不可挡地拿下UFC 14与UFC 15重量级冠军(终极格斗冠军赛)。而这仅仅是他光辉的开始,在1999至2000年间,他更在地面缠斗最高殿堂的ADCC世界锦标赛上,先蝉联99公斤以上级冠军,继而加冕象征至高荣誉的无差级冠军,成为格斗史上最耀眼的里程碑之一。
然而,影片无意赘述他的荣耀勋章,而是直接切入了他辉煌之后的漫长阴影。
因经济压力与美国本土赛事受限,克尔被迫前往日本继续他的职业生涯,与女友道恩(艾米莉·布朗特 饰)渐行渐远。
异地分离放大了本就存在的裂痕,克尔和女友的每一次重逢都伴随着激烈的争吵。
与此同时,常年竞技带来的身体剧痛,将他拖入了止 痛 药、安 眠 药 与 兴 奋 剂的恶性循环——用今天的话说,他成了“药物成瘾”的受害者。
一次因药物过量导致的家中昏厥,成为他人生的转折点。他能听见道恩在耳边焦急的呼唤,身体却无法做出任何回应。
这次濒死体验迫使他走进康复中心,但清醒的意志并未能立即修复破碎的生活。
他与道恩的关系在分手与复合间反复摇摆,在一次最激烈的冲突中,道恩甚至试图用剃须刀自残,并夺走了克尔的手 枪。
作为一个不曾面对失败的拳手,所有人都只在乎他能不能赢,就连他自己都不知道没有了“胜利”,他该如何生活。
这正是导演本·萨弗迪试图探讨的核心。
现实中,克尔曾坦言:“这部电影没撒谎,只是把我最糟的经历,拍了出来。”
本·萨弗迪没有美化这项运动,没有渲染所谓的竞技精神,而是直白地呈现两个强壮身体间最原始、最粗暴的碰撞。
影片以其标志性的跳跃节奏,带着观众跟随克尔全球奔波,一同挥拳、被击倒、喘息,再挣扎着站起。
电影中的擂台戏并不多,也不以技法为卖点。
这或许也是为什么喜欢动作电影或热衷于观赏比赛高潮的观众,会觉得电影节奏缓慢和压抑的原因。因为《粉碎机》把重点放在人物内心与依赖问题上,而非展示复杂的格斗战术或训练细节。
但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出演马克·克尔,对强森而言,是职业生涯一次重要的形象转型——他不再是出拳者,而是被打的那个。
他抛弃了以往的“大力”光环,成为了可被打倒和击碎的凡人。
就连《奥本海默》的导演诺兰都对强森的演技赞不绝口,他说:“我认为这是一场难以置信的表演,令人感动。你在其他很多电影中都不会看见比这更好的表现。”
而艾米莉·布朗特作为他的女友道恩,同样贡献了精湛的演出。
她演出了长期陪伴成瘾者的女性身上那份挣扎,诠释出崩溃但又放不下恋人的复杂感觉。布朗特在拍摄前和道恩本人也有过对谈,这让她对角色当时看似矛盾的选择,有了更深层的共情。
综合来看,《粉碎机》是一次值得关注的尝试。
在此之前,本·萨弗迪最为人所知的是与他的兄弟约书亚·萨弗迪合作拍摄的《好时光》和《原钻》,两部都在戛纳和威尼斯电影节上获得极高的评价。
《粉碎机》是他首次独立执导的作品,而且剧本也是他独自操刀。
(从左至右:艾米莉·布朗特,本·萨弗迪,道恩·强森)
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格斗传奇传记”。它是关于当胜利不再是答案时,人如何找回呼吸的一部影像作品。
作为一部体育类型电影,它保持了独立艺术片的细腻和谦逊,拒绝哗众取宠或刻意渲染,不依赖于胜利的刺激和失败的痛苦,而更多地关注于中间那种模棱两可的状态。
毕竟,这才是生活的真谛。
图源于网络
Herring / 作者
来源:分派电影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