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影像,尽思量:《保密局的枪声》:影片背后太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5 04:57 2

摘要:岁月或许早已模糊了当年观影者对剧中情节的记忆,但在片尾中出现的那位化名"老三"的地下党员,随着国民党军队义无反顾踏上赴台征程的背影,却仍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保密局的枪声》
影片背后太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影片《保密局的枪声》电影发行广告

这段视频是1979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影片《保密局的枪声》的片头、尾片段的剪辑合成。

影片《保密局的枪声》:首次展现台湾地下党那段悬疑的新中国电影

岁月或许早已模糊了当年观影者对剧中情节的记忆,但在片尾中出现的那位化名"老三"的地下党员,随着国民党军队义无反顾踏上赴台征程的背影,却仍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影片《保密局的枪声》片尾镜头

如果说2025年热播的电视剧《沉默的荣耀》,是中国大陆首次用一群人的真实姓名,讲述一段真实发生的事件,来生动还原中共台湾隐蔽战线那段悲壮的历史,那么1979年放映的《保密局的枪声》,可谓开了新中国影片中首次提及台湾地下党神秘悬疑篇章之先河。那会儿,不少人是在看了这部影片后,才猛然意识到当年在白色恐怖下中共隐蔽战线的“地下党”的斗争仍在台湾继续着......

本文将从这部影片的创作和拍摄的经历入手,讲述影片背后太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影片《保密局的枪声》改编自军旅作家吕铮的小说《战斗在敌人心脏里》。吕铮原名吕少南,江苏盐城大丰人。他于抗战初期参加革命,1940年后,曾担任中共台北(今盐城市大丰区)县委敌工部代理部长,由此步入隐蔽战线的生涯。1949年,他受组织派遣赴香港、澳门从事地下工作。回国后从上海警备区转业至上海市南市区组织部工作,直至离休。正是这段在“敌人心脏里”的非凡经历,成为他日后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1958年,小说开始创作,且从1959年开始在《解放日报》上连载。1960年1月,小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最先将这部小说搬上舞台的是上海长江沪剧团,公演后观众反响热烈。最先想把它搬上银幕的是八一厂的导演严寄洲。在影片《英雄虎胆》拍摄完成后,他对惊险影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看到了吕铮的这部小说后,他当即决定要将其搬上银幕,且笃定该片的上座率超过《英雄虎胆》。为此,他专程到上海拜访了吕铮,且两人一拍即合,达成合作协议。岂料当严、吕二人完成了剧本改编并准备送审时,八一厂向国庆十周年献礼影片《海鹰》的任务压到了严寄洲身上,致使这件事儿就被搁置了下来。当再想重新启动时,文革风暴袭来,严寄洲被批判,小说被打入冷宫,此事最终亦不了了之......

沪剧《战斗在敌人心脏里》

直到1978年,正在筹备拍摄影片《济南战役》的长影导演常彦,偶然间看到了重新出版的《战斗在敌人心脏里》。因影片拍摄计划意外搁浅,常彦当机立断,决定将这部小说改编为电影剧本,并且启用长影《济南战役》摄制组的原班人马参与拍摄。尽管演员阵容大体依托长影,但鉴于此戏的故事背景设定在上海,导演还是决意从上海甄选男女主角的扮演者。由于小说里男女主角之间存在爱情戏份,依据剧情需求,对两位主角的甄选标准如下:

长影导演常彦

男主角刘啸尘:年龄30岁左右、身高1.75米以上,应兼具军人的气质、强健的体魄与俊朗的仪表,展现出机智勇敢且落落大方的潇洒风度。

女主角史秀英:年龄大致30岁左右,身高要在1.68米以上,仪表需呈现出雍容华贵之态,却又不失质朴本真。要具备庄重典雅、温柔大方的特质,尽显大姐风范。

陈少泽饰演刘啸尘定妆照

很快,上海青年话剧团的青年演员陈少泽被选定出演男主角。时,陈少泽32岁。然,寻觅符合年龄要求的女主角时,竟无一人契合标准。无奈之下,只能退而求其次,将目光投向了上影厂42岁的女演员向梅。向梅外表典雅,内在气质亦无可挑剔。然,因向梅长陈少泽10岁的年龄差,着实距爱情戏的要求相去甚远。故不得不割爱舍去了男女主角的爱情戏。

刘啸尘与史秀英公园接头剧照

出演两位反派人物的演员都是实力派。饰演反一号张仲年的是来自哈尔滨话剧院的演员倪正华,也是当今著名演员倪大红的父亲。饰演叛徒黄显才的是“老戏骨”陈汝斌,他还是男主角刘啸尘的配音。

特务组长张仲年(倪正华饰演)

叛徒黄显才(陈汝斌饰演)

一部影视剧的成功,编、导、演三个环节缺一不可。好的剧本,好的编剧可造就好的演员,成就导演。长影郑荃和金德顺两位编剧在剧本上,竭力追求“真、深、美、情、新、奇”,可谓是下足了功夫。金德顺回忆,剧本创作伊始,虽有小说这个故事框架,但为了搜集到更全面、更细节的资料,两人跑遍了重庆、北京、武汉、南京、上海等众多城市。影片《保密局的枪声》中“老三”常亮并非小说《战斗在敌人心脏里》中原有角色,是后来在剧本中加入的,小说中的结尾情节与电影有显著不同,电影通过增加的这一角色,强化了戏剧冲突和故事悬念。

导演常彦(左三)给演员说戏

小说作者吕铮提供了当年他在香港接收中共特工戴龙传递情报的素材,这也是戴龙最后一次与他交接情报戴龙是1949年底奉命从大陆赴台湾,直接受李克农领导的中共特工。1950年7月,因策反失误而暴露被捕。1951年1月18日,已被刑讯打断了手脚的他,被绑在卡车的一根木桩上,先游街示众,随后在马场町英勇就义,时年43岁。换言之,戴龙即是影片中“老三”常亮的原型。

戴龙烈士

为了求“真”,影片全程在上海取景,在国际饭店、和平饭店、外白渡桥等地标建筑实地取景拍摄。保密局拍摄场景设在南京西路原跑马厅(解放后为上海图书馆)。为还原老上海风貌和风土人情,导演特意增拍了百乐门舞会那场戏,人们耳熟能详的那位长影著名女演员叶琳琅成为了舞蹈教练,拍摄的那一天,长影的摄影棚内逼真地搭起了百乐门舞厅,长影会跳舞的几乎都来“助兴”,叶琳琅亦当仁不让地客串了一把,与其搭舞的美国水兵是竟是化妆师高为。

百乐门舞会剧照:化妆师高为与叶琳琅客串舞伴

审片的日子终于来到了。如今,长影第十二放映室如今已变为电影厅了。可当年此地可是厂领导审片之地,且这间“神秘小屋”最多也只能容纳约20人。岂料,审片的那天,过道里都坐满了人,这些“观众”大多是长影的员工,就连导演常彦都被挤在了外面,此情此景在长影从未出现过。更令导演常彦始料未及的是,放映刚结束,只见全场起立鼓掌长达5分钟,这无疑是对该片的极大肯定,且如此集体大审片场景在长影的历史上,可谓空前绝后了。该片就这样“一刀未剪”地“一次过”了。

今日长影第十二放映室

影片虽通过了审查,但片名的不尽人意,如同一缕萦绕不去的“未了情”,在导演常彦的脑海中挥之不去。影片拍摄之初,曾将片名定为《黎明前》,而后又更改为与小说同名的《战斗在敌人心脏里》。但常彦总觉片名未能精准地契合影片的神韵与内涵。时,有人向导演建言,鉴于影片全程先后响起了九次枪声,不妨将片名定为《保密局的枪声》。这一改动堪称妙笔,新片名既直观地揭示了影片的关键元素,又蕴含着无尽的悬念,引人遐想。于是,片名便就此尘埃落定。

或许您有所不知,拍摄这部影片时,因长影正全力投入到向国庆30周年献礼影片上,故未批准摄制组使用伊斯曼·柯达彩色胶卷拍摄,而仅同意使用国产彩色胶片拍摄,尽管彼时国产胶片的色差偏和不稳定性都亦心知肚明。为此,常彦及摄制组果断采用了黑白胶片拍摄这部影片,尽管彼时在中国彩色影片已成流行之势。然,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当这部黑白影片公映时,幽深静谧的弄堂、清冷孤寂的画外音,以及黑白画面所形成的冷峻反差,巧妙地交织在一起,瞬间将观众带入了那个惊心动魄的谍战情境之中。如此独特的呈现方式,反倒产生了一种超乎预期的绝佳效果。

《保密局的枪声》剧照

《保密局的枪声》上映后,引起了巨大轰动。记得当年在北京多家影院看到的情景是,这部电影几乎都在24小时连轴转放映。许多观众半夜排队购票,凌晨2点放映的竟是当日的首场。长影在该片上的投资尚不足70万元,如此的小投资,且以3毛钱一张电影票的价格,竟换回了1.8亿人民币的票房收入,观影人数更是突破了6亿人次。要知道,那会儿我国的总人口不过9.7亿,这无疑是开创了我国电影史上新的纪录,且这个纪录至今仍未被超越。

*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争议将删除之

来源:心若沉浮安之若素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