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早在一个多月前的国庆档,今年电影市场累计票房就已超过了2024年全年,然而这一消息并未引起相关从业者的兴奋,在国庆档、春节档至暑期档前半段,以及最近数周电影市场的低迷表现,都表明观众对线下购票观影的兴趣在大幅降低。
中经记者 张靖超 北京报道
早在一个多月前的国庆档,今年电影市场累计票房就已超过了2024年全年,然而这一消息并未引起相关从业者的兴奋,在国庆档、春节档至暑期档前半段,以及最近数周电影市场的低迷表现,都表明观众对线下购票观影的兴趣在大幅降低。
那电影市场的观众为何会流失?
11月13日在2025年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上,中国电影家协会联合大麦娱乐灯塔研究院共同发布《2025中国电影市场及观众变化趋势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旨在通过数据洞察呈现今年电影市场与观众的变化。一天后,大麦娱乐灯塔专业版正式发布特别观察《为何买单,又为何避雷——2025中国电影观众口碑决策洞察》(以下简称“《洞察》”),首次以“娱乐+AI”深度融合的视角,系统解析电影观众的观影决策逻辑、口碑形成机制及消费行为变迁。
《中国经营报》记者翻阅《报告》与《洞察》发现,观众对影片内容的要求已越来越高,观影决策后置、谨慎的趋势愈加明显,在此背景下,客观且广受认可的影评平台的重要性愈加凸显。同时,年轻观众、男性观众,以及一、二线城市观众的占比持续下滑,也值得行业警惕。
豆瓣与购票平台价值凸显
截止到11月14日18时,2025年中国内地电影市场累计票房已超452亿元,观影人数接近11亿人次。两项数据均超过2024年全年的425亿元和10.1亿人次。但与此同时,《报告》显示,今年的人均观影频次降至2.02次,作为对比,2020—2024年的该项数据分别为1.96次、2.34次、1.96次,2.58次、2.34次。同时,今年迄今为止,仅观影1次的观众占比高达61%,为近10年来最高;观影2—5次的观众占比降至34%,为近10年来最低;观影6次及以上的观众占比为5%,仅高于2020年。
对此,灯塔研究院院长牧晨表示,2025年中国电影市场实现稳中有进的增长态势,观影人数再创近年新高,与此同时,人均观影频次的回落却如一面镜子,映照出观众观影决策的愈加审慎。
为何观众会变得谨慎?《洞察》指出,观众对付出的金钱成本、时间成本都比过往更在意,想让他们觉得值回票价,就需要在影片整体基础品质无短板的同时,也需要突出一方面亮点长处。总结而言,就是要让观众觉得“值”。
据灯塔研究院调查统计,观众在今年的观影动机中,“题材/故事吸引我”“评分高与评价好”是最主要的动机;而在阻碍观影的因素统计中,“评分低与评价差”是最多被提及的。
可以说,现在的观众对影片的口碑质量极为看重。在此背景下,豆瓣与购票平台淘票票、猫眼的评分成为了当前观众在做出观影决策时更看重的平台。除此之外,《报告》指出,种草平台小红书、短视频平台抖音、B站解说号等也是观众参考的信息平台。在影评账号上,参考权威媒体、KOL、明星账号的观众分别仅有27%、10%、7%,56%的观众则看重账号。
“这其实说明,以往宣发渠道和手段已经慢慢失效了。现在很多影片的短视频账号发的内容不少,但关注、点赞却越来越少,就已经能说明问题。”一位影院管理公司的人士说,“但像豆瓣这样的平台,目前也往往在电影上映后的两三天才开分,这也让观众的观影决定来得比以前要迟。可是,一旦一部新片在上映的首周末不能拿到较好的票房成绩,就会受到质疑,比如影院会觉得观众可能不喜欢,之后的排片可能会减少;或者观众觉得票房少,不卖座可能是因为不好看,然后也不去看了。这种情况下,再往后想增长就比较难了。”
该人士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就对电影内容品质和前期宣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内容与题材
在今年的电影市场,动画是最热门的题材,没有之一。
年初的春节档,《哪吒之魔童闹海》一鸣惊人,狂揽超150亿元票房,并且打破国内外多项纪录。该片的成功也带动了动画电影品类的整体增长,在今年暑期档,《浪浪山小妖怪》《罗小黑战记2》等接连上映,也在口碑、票房上取得了成功。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今年的动画电影已累计取得超200亿元票房,贡献了今年迄今为止约45%的票房,显著高于往年。值得注意的是,在11月14日和26日,《鬼灭之刃:无限城篇 第一章 猗窝座再袭》(以下简称“《鬼灭之刃》”)和《疯狂动物城2》两部动画电影也接连上映。其中,《鬼灭之刃》在上映首日就取得超1亿元票房,且在预售阶段创下中国影史进口动画预售票房新纪录,深受年轻观众青睐。而《疯狂动物城2》在淘票票平台的想看数量分别为178万人,这甚至高于今年春节档的《哪吒之魔童闹海》,且还在继续增长中。
“这几部作品均是在国内及全球市场得到验证的知名IP,具备坚实的观众基础。”灯塔专业版数据分析师陈晋告诉记者,《疯狂动物城2》的前作曾在内地收获15.38亿元的优异票房,是公认的全民合家欢顶级IP。
有从业者表示,相比真人拍摄的影视剧,动画电影有一定的技术要求,在一些地区,甚至还可享受到高新技术企业的待遇。相信今年动画电影的火热会带动上游的发展。
除动画电影外,《报告》显示,观众越发清晰自己的观影偏好。其中,男性偏好科幻、动作、犯罪、战争题材;女性偏爱剧情片和爱情片;年轻人群喜爱犯罪片;而年长人群则更加青睐科幻、奇幻、战争电影。
《报告》分析认为,深耕类型化培育,聚焦细分人群、细分题材的中腰部影片或将拥有更多市场机会。面向未来,电影创作的方向越发清晰:视听必须“震撼”,类型必须“够味”,情感必须“够劲”。唯有如此,中国电影从业者才能以影院不可替代的沉浸体验赢得观众。中国电影的下一程,不在于追赶票房的峰值,而在于以优质的内容供给持续赢得观众的信任。
女性观众成市场基本盘
值得注意的是,电影观众的画像正在发生变化。购票用户画像越发向女性、年长人群以及下沉市场倾斜。
《报告》显示,从2016年至2025年,购票用户画像中,女性占比一路增长,到2025年已增至60%,为近10年最高;按照分线城市占比来看,一线和二线城市的票房占比分别从2016年的22%和48%,一路下降至今年的15%和42%;从年龄的角度看,24岁及以下观众的比例从2016年的43%持续下滑至今年的15%。
值得注意的是,女性不仅是爱情片的主力,更在武侠、历史、战争等传统男性向题材的影片中成为主力,例如《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通过年轻演员的流量效应与情感叙事改编,成功吸引了大量年轻女性观众;《熊出没》则因母亲带孩子观影的因素,推高了女性占比。
更重要的是,女性较高的社交分享意愿与口碑传播效率,与影片票房走势正相关,女性占比高且口碑好的影片,更容易出现票房逆转和长尾效应。可以说,抓住女性情感共鸣与审美偏好,已成为电影破圈的关键之一。
同时也要看到,年轻观众、男性观众、高线城市的观众,是电影行业需要积极争取的对象。《报告》指出,年轻观众有追逐热点的消费习惯,也是口碑传播的主力。本质而言,年轻观众是市场活力的晴雨表,谁能持续产出符合年轻人审美的内容,谁就能在竞争中找到增量。
“目前电影项目的周期一般在1—2年,有的甚至更长。这会出现一个问题,影片根据当前的热点来创作,1年甚至更久的时间后上映时可能会遇到关注度变低或者其他问题。这就对内容的前瞻性、拍摄制作的效率、成本管理等方面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从事电影制片的金妍说。
来源:贝果财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