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旁观者》:那场名为“失去”的潮湿,如何浸透我们的一生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06 05:21 1

摘要:在观看导演松太加的新作《旁观者》后,首当其冲的体悟就是:这是一部潮湿的电影。它并非一部关于瞬间击垮的悲剧,而是一部关于沉淀与渗透的哀悼之诗。相比于那些用戏剧性暴雨冲刷罪与罚的叙事,《旁观者》的潮湿,是无声的、弥漫的,如同时光本身,悄然浸润着每个家庭成员的生命肌

亲人的离世,不是一场暴雨,而是此生漫长的潮湿。

在观看导演松太加的新作《旁观者》后,首当其冲的体悟就是:这是一部潮湿的电影。它并非一部关于瞬间击垮的悲剧,而是一部关于沉淀与渗透的哀悼之诗。相比于那些用戏剧性暴雨冲刷罪与罚的叙事,《旁观者》的潮湿,是无声的、弥漫的,如同时光本身,悄然浸润着每个家庭成员的生命肌理,最终在心灵的版图上蚀刻出难以弥合的沟壑。

这场潮湿的源头,是家庭中母亲的意外离世。但这并非故事的起点,而是早已弥漫开的、家庭内部沉默氛围的一个残酷注脚。影片真正的焦点,在于失去之后,那些被留下的“旁观者”们,如何在他们共同构筑的情感真空中挣扎与对视。

缺席的在场者:

家庭关系中的情感孤岛

陈坤饰演的陈家辉,离家16年的医生,是这个家庭的“叛逃者”与“旁观者”。他的归来,像一颗投入死水的石子,搅动了看似平静表面下的暗流。松太加导演并未将他塑造成一个简单的救赎者或控诉者,而是通过其疏离又克制的表演,展现了一个被负罪感与疏远感撕裂的灵魂。他是一个“缺席的在场者”,身体回到了熟悉的场景,情感却仍徘徊在家庭边界之外。

与之形成镜像的是父亲的角色。他代表着中国传统家庭中常见的权威与沉默。他的病榻,成了一个无声的权力场,既是脆弱的象征,也是过往家庭结构中压抑感的源头。他们父子之间的关系,构成了影片最核心的张力:最亲的血缘,最远的距离。

而王砚辉与刘敏涛饰演的兄姐,则展现了在家庭结构中不同选择下的生存状态。兄长承载着“长子如父”的责任与重负,二姐则在家庭的琐碎与情感的拉扯中寻求平衡。他们都在场,却又都以自己的方式成为了情感的“旁观者”,共同构筑了一个由血缘相连、却被沉默隔绝的情感孤岛。

空间与沉默:

浸透画面的叙事语言

松太加导演的作者印记,在此片中从藏地草原转向城市空间,但那份对环境的敏锐感知力得以延续。影片的镜头常常是冷静而疏远的,如同一个真正的“旁观者”,凝视着逼仄公寓中的家庭成员。餐桌、客厅、病房……这些本应充满生活气息的场所,在影片中却显得空旷而冷清。人物之间的物理距离,被构图刻意强调,那些空置的座椅、人物之间巨大的间隔,都成为了无声的台词,诉说着这个家庭内部的情感鸿沟。

尤为出色的是对“沉默”的运用。影片摒弃了过度煽情的配乐,让位于日常生活的环境音:钟表的滴答、父亲的呼吸、厨房的流水声。这些声音在寂静中被放大,构成了一个令人窒息的音景。家庭成员间的对话常常戛然而止,被更富表现力的沉默所取代。这种沉默,不是空虚,而是情感的饱和状态,其中充满了未说出口的埋怨、未能表达的爱,以及无法挽回的遗憾。

从旁观到审视:和解的微光

影片并非一味地沉溺于悲伤与疏离。它通过陈家辉追寻父亲秘密的过程,小心翼翼地探寻着和解的可能。这种和解,并非戏剧性的拥抱与痛哭,而是一种更深层的、基于理解的原谅与接纳。它是在生命的终点前,对过往所有沉默与伤害的一种审视。

当陈家辉最终独自站在父亲的老屋中,阳光透过尘埃照在他身上时,他或许未能完全逃离“旁观者”的身份,但他的凝视已经改变。他看清了那弥漫一生的“潮湿”从何而来,也意识到了自己身处其中无法剥离的命运。

《旁观者》是一部需要耐心与勇气去体验的作品。它不提供廉价的慰藉,而是将中国式家庭中那些隐秘的创伤——权威的沉默、代际的隔阂、爱的无能——冷静而克制地呈现出来。它告诉我们,亲人的离世所带来的“潮湿”,其实早已存在于家庭关系的每一次冷漠对视、每一句咽回肚里的话语之中。

这部电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自身在家庭关系中的姿态。我们或许都曾是某种意义上的“旁观者”,但松太加提醒我们,真正的勇气在于从旁观走向审视,从沉默走向理解,即使那份理解来得太迟,即使那场名为“失去”的潮湿将伴随我们一生。它最终指向的,是一种深刻的共情:在家庭这个最亲密的场域里,没有绝对的受害者与施害者,只有一群在爱中迷失、又在记忆中寻找出路的普通人。

(湖南教育电视台文艺中心首席编剧、湖南省教育厅网络视听作品评审专家)

来源:潇湘电影集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