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光影融合”第四届湖南省微电影大赛的重要子活动之一,2025年湖南青年电影人才交流活动以“电影新生代与湖南电影发展”为主题,于11月4日在潇湘电影集团成功举办。活动旨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给田华等8位电影
当电影遇见“两个融合”的时代命题,一场关于创作与未来的精彩对话,正在湖南这片创新热土上热烈展开。
作为“光影融合”第四届湖南省微电影大赛的重要子活动之一,2025年湖南青年电影人才交流活动以“电影新生代与湖南电影发展”为主题,于11月4日在潇湘电影集团成功举办。活动旨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给田华等8位电影艺术家重要回信精神,致力于为青年电影人搭建思想碰撞、合作交流的优质平台,助力湖南电影事业薪火相传、创新发展。
名家开讲:
在市场规律与剧作艺术间寻找答案
在上午举行的电影名家讲堂暨2025年第六期“潇影青春讲堂”活动现场,影视美学专业博士、前中央戏剧学院电影电视系教授、著名编剧何可可以《对当下电影市场与电影剧作之关系的一些思考》为题,为青年创作者们带来一堂洞察深刻、紧贴实践的“方法论”课程。
讲座中,何可可通过对比《东极岛》《南京照相馆》等影片的市场反响,精准剖析了当下电影市场的运行规律与观众审美的变迁。他重点探讨了“人物弧光”的当代境遇,指出创作需在满足观众“简单直接情绪价值”的同时,守住人物的内在逻辑与故事的精神内核,为青年影人厘清了市场风向与创作底线。
结合其作品《逆行人生》的创作复盘,他进一步强调了电影策划阶段主题定位与价值观把握的决定性作用,正确的主题定位是作品能否与时代共鸣、与观众共情的根本所在,为大家提供了兼具前瞻视野与实战经验的宝贵指引。
在随后的聘任仪式上,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湖南广播电视台)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潇湘电影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谷良为何可可颁发聘书,正式聘请其为潇影集团艺委会委员。
影人对话:
在湖湘热土上凝聚创作共识
下午,怀揣电影梦想的青年电影人们与著名编剧、电影《后来的我们》《滚蛋吧!肿瘤君》《我本是高山》编剧、西安电影制片厂副总经理袁媛,知名影评人、《看电影》杂志主编阿郎,一级编剧、电影《芳华》《我们天上见》《江湖儿女》策划杨劲松等三位一线电影艺术家围坐畅谈,共同探讨湖南电影的未来图景。
会上,谷良在致辞中表示,中国的电影圈需要开放的态度,青春的力量和创新的激情。帮助、提携、成就青年电影人才应当成为新时代中国电影的一种风气、氛围和趋势。潇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视人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渴求人才。真诚地期待能与各位联合起来,共同创造、抱团发展,一起书写属于湖南电影的崭新一页,实现共通、共融、共赢!让更多优秀的电影人在潇影、在湖南找到机会、创造精品、实现梦想!
潇湘电影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湖南潇湘电影传媒(湖南电视台潇湘电影频道)党总支书记、总经理、总监,湖南省微电影微视频艺术协会会长李红认为,电影创作需紧扣“新内容、新技术、新赛道、新传播”四大核心。希望大家齐心协力,以价值内核锚定创作根基,深耕湖湘文化与多元表达;以科技智能赋能创作链条,加速技术服务于艺术表达;以产业融合拓展发展空间,构建闭环生态;以场景创新扩大价值影响,实现“破圈”传播。
>
交流中,14位青年电影人依次发言,结合自身探索实践,围绕电影的本体价值、创作初心与时代使命,现场观点交锋、共识凝聚。导演、编剧徐晓晖分享了自己的纪录片创作,以及始终聚焦展现“小人物”的内在动因:“我们与小人物处在同一阶层,那种平视感是很自然的东西。”青年导演肖海平发出对电影本质的叩问:“电影和短视频、短剧的根本区别,在于我们是否还在坚守电影本身的叙事规则与美学初衷。”岳阳市文联副主席、制片人李敏则从创作根源强调“好的电影不一定需要宏大制作,但一定要有扎根大地的真诚。”株洲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作家、编剧陈夏雨结合自身创作实践,强烈呼吁重视并推动优秀文学作品的影视化改编,“文学作品是电影创作的肥沃土壤,期待湖南能更系统地支持文学作品向影视转化,让这片富矿真正为湖南电影事业注入新的活力。”
作为来自高校的电影教育工作者、湖南女子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院长刘琼认为,新生代电影人才的首要素养是“审美力”和“发现故事的能力”,其根基在于深入了解脚下这片土地,同时也必须培养学生的“变现能力”,让创作情怀通过市场得以延续,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面对未来,高校教师、青年导演曹琰代表新生代表达了强烈的担当意识:“我们这一代电影新生代,要成为湖南电影新叙事的探索者和参与者。”
在技术浪潮席卷的当下,青年导演、编剧刘海分享了自己将“AI工具+导演视角”模式应用到实际创作中的心得体会:“将导演的拍摄习惯、镜头偏好输入模型,使其能生成高度贴合个人风格的分镜头方案,实现‘预拍摄’,这样可以让团队在实拍前就能精准对齐创意。”而张家界市影视家协会主席、导演彭诚清醒地指出:“艺术的灵魂必须由创作者来赋能,AI只是灵感的催化剂。”
这场真诚的对话所激荡出的思维火花,最终凝聚为一种坚定的信念,获得了在场艺术家们的高度认同与深切回应。他们鼓励青年一代扎根湖南、胸怀全国,在创作中坚守文化自信、秉持创新锐气,勇闯技术变革中电影艺术的新边界。
袁媛结合自身创作与人才培养的双重身份,分享了她的深刻洞察。她强调,所有青年创作者能坚持至今,根源在于对电影艺术最真挚的热爱。在当前行业面临“寒冬”的艰难时刻,正是这份对初心的坚守,决定着谁能留下、谁将远离,此刻尤为关键。作为一线创作者,袁媛也坦诚分享了对AIGC的拥抱与实践,但她认为创作者必须坚守“主体性”,AI将极大降低创作门槛,未来一部电影可能只需三五人,但技术淘汰不掉最核心的美学素养与艺术判断力。她鼓励青年创作者“充分拥抱技术,但永远锤炼内功”。
阿郎以其深厚的媒体与行业观察背景,为青年创作者提出了中肯而务实的建议。他强烈呼吁,“如果一个电影不赚钱是非常可耻的”。这里的“赚钱”指作品应找到它的观众,实现健康的循环。正是商业大片撑起了电影工业,才让艺术片有生存的空间。创作者必须了解电影从剧本到宣发的全流程,同时需要建立自己的“独特性”——“只有你独特了,你的电影才是有价值的”。唯有如此,才能在时代的洪流中立于不败之地。
杨劲松以其广阔的行业视野和深沉的创作思考,为青年电影人指明了富有现实意义的发展方向和路径。他表示,从微电影到微短剧,视听表达已成为一种生活常态。因此,青年创作者应“轻装上阵”,将自己视为一名用镜头“写作”的生活记录者,而非背负沉重历史包袱的“电影艺术家”。针对市场创作,他也提出了自己的思考:电影市场已进入分众化时代,青年电影人应当要以“苦行僧”的坚韧心态,忠于自我的真诚表达,在分众化的市场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位置,这才是青年电影人的生存与发展之道。
这场持续4个多小时的深度交流,让电影创作的使命担当愈发明晰,让创作的路径愈发开阔——共识在这里凝聚,梦想在这里生长。
青年担当:携手书写光影未来
活动最后,省委宣传部电影处处长刘开云分享了自身三点感受:一、青年电影人才要对中国电影充满信心,珍视时代赋予的创作机遇;二、要立足湖湘,深耕三张“文化名片”,从这片文化沃土中汲取不竭灵感,讲好湖南故事;三、要坚持守正创新,既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与电影创作艺术规律,也勇敢拥抱技术变革。他呼吁电影行业单位和电影人团结协作,共同营造蓬勃发展的湖南电影生态。
交流虽已落幕,光影的征途却刚刚启程。现场,与会代表们互相留下联系方式,探讨合作的可能;朋友圈里,参会感悟与现场影像接连刷屏,满载对湖南电影未来的憧憬与信心。这一刻,创作的种子已然播下,静待破土成荫。湖南电影的新生代,也将凭借此次凝聚的共识与能量,以青春之我、创新之笔,专注创作,稳步前行。未来,也必将用一部部扎实的精品创作,开创属于自己的光影未来。
编辑:唐乾 / 责编:袁卓熙
来源:潇湘电影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