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蕾揭露电影节内幕:国产片花钱买奖,嘲讽辛芷蕾和白百何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4 10:02 1

摘要:白百何东京落选,转头开撕制片方,一句“过河拆桥”把暗账翻上台面。业内群聊秒变大型吐苦水现场:原来《春树》压根没打算卖票,账上3000万,一半砸在公关,导演带团队跑九场酒会,女主角礼服都备了四套,最后奖杯没抱回家,机票酒店发票摞起来比剧本厚。有人吐槽:这哪是拍戏

“花500万买个铜奖,回国吹成金棕榈,观众买单,钱包买单,唯独骨气没人买单。”郝蕾这条朋友圈,像把剪刀,唰地划开红毯——底下全是线头。

白百何东京落选,转头开撕制片方,一句“过河拆桥”把暗账翻上台面。业内群聊秒变大型吐苦水现场:原来《春树》压根没打算卖票,账上3000万,一半砸在公关,导演带团队跑九场酒会,女主角礼服都备了四套,最后奖杯没抱回家,机票酒店发票摞起来比剧本厚。有人吐槽:这哪是拍戏,是拍“发票”。

更离谱的是戛纳。今年一口气发21个奖,创纪录,被笑“批发”。毕赣的《狂野时代》拿“评审团特别奖”,现场掌声稀稀拉拉,国内通稿连夜吹成“继贾樟柯后最具突破性华语作者”。可豆瓣开分6.0,评论区一水儿“这梦做得我腰疼”。知情人士甩出一张报价单:想进“特别展映”单元?打底80万欧,想听自己名字从评审团主席嘴里念出来?再加50万,现金还是数字币都行,包汇率。

威尼斯那边,辛芷蕾封后消息传来,国内热搜爆了,可外媒屏幕打分6.2,场刊都快把“同情分”写脸上。颁奖次日,当地留学生爆料:放映结束有人直接往评委包里塞礼品袋,袋角露着奢侈品牌子。视频被秒删,账号注销,只留下一句“呵呵”挂在谷歌缓存里。

公关公司更直接,把奖项做成菜单:戛纳一种口味,威尼斯一种口味,东京偏日式,便宜点,50万人民币包“最佳亚洲电影”提名,不过只含评委早餐,晚宴另算。付完钱,他们帮你写获奖感言,中英双语,连哽咽停顿都标好,回国再包一场媒体见面会,通稿模板里把“华语电影崛起”替换成“世界电影拥抱中国故事”,一键群发,24小时全网飘红。

最魔幻的是后续。片方拿着奖杯去视频网站谈版权,标价涨三倍;品牌方看热闹,代言合同里加一条“国际A类影后/帝优先”;股民更疯,上市公司只要宣布“入围”,股价先拉两个涨停。数据不说谎:2022年拿了国外奖的国产片,平均票房1.2亿,听起来不少,可去掉补贴、公关、庆功宴,净利润倒亏三千万。观众也不傻,猫眼短评高赞:“看完觉得金棕榈像镀金,一抠就掉渣。”

郝蕾自己也不是“干净圣人”,她马上要飞去当新加坡金狮奖评委,有人酸她“蹭热度”,她回怼:“敢公开说,就不怕坐在评审席被翻旧账。”一句话把烫手山芋扔回去:你敢请我,我就敢现场拆台。

说到底,大家心里门儿清:奖可以买,口碑买不动。票房冷、评分跌、观众吐槽,三连击下来,铜奖掉色成铁锈,只剩一堆朋友圈截图证明“哥当年也阔过”。电影资料馆已启动调研,说要出自律准则——听着像班主任罚抄班规,抄完该翻墙还是翻墙。想让买奖退场,办法其实粗暴:把获奖名单和制片成本、公关花费一起公示,再让评审实名制投票,谁收钱谁终身禁入。可惜,红毯太滑,没人愿意第一个光脚。

来源:历史是坎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