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一线明星,集体跌下神坛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4 10:03 1

摘要:“顶流”二字,正在影院排片表上悄悄掉色。2024年刚过半,黄晓明、陈坤、舒淇、章子怡的名字依次出现在小成本片头,票房却集体滑到百万量级——比他们的片酬零头还少。观众不进影院,不是不认识他们,而是“认识”不再等于“买票”。

“顶流”二字,正在影院排片表上悄悄掉色。
2024年刚过半,黄晓明、陈坤、舒淇、章子怡的名字依次出现在小成本片头,票房却集体滑到百万量级——比他们的片酬零头还少。观众不进影院,不是不认识他们,而是“认识”不再等于“买票”。

把锅全扣在明星身上,是最省事的解释,却也是最偷懒的。真相是:整个“让明星=票房”的流水线,早被拆得七零八落。

---

### 一、宣发换了引擎,明星从“车头”变“挂件”
过去三年,电影宣发预算的60%以上砸进短视频平台。算法只认话题,不认人。
同样一部文艺片,把主演换成戛纳影帝,不带“社畜逆袭”“原生家庭”这类关键词,依然挤不进24小时热榜。平台要的是“情绪燃料”,明星除非自带争议,否则只是素材库里的“高级背景板”。

**新变量①:抖音2024 Q1官方白皮书显示,电影类爆款视频中,明星出镜时长占比不足18%,而“剧情反转+情绪钩子”类内容播放量同比增长4倍。**
一句话,观众先被“事件”打动,才顺便看看是谁演的。

---

### 二、排片权位移,影院成“数据打工仔”
很多人以为影院经理手握遥控器,其实他们只是“实时票房”的客服。
猫眼、淘票票把“想看指数”“上座率预测”做成三色进度条,低于安全线直接减场;自家参与出品的片子,则能在傍晚黄金档“自动补位”。

**新变量②:2024年春节档结束后的一个月,非平台系主控影片的平均排片占比仅11.7%,同比减少6个百分点,而同期平台系主控影片排片占比高达56%。**
裁判下场踢球,留给“独立片”的缝隙越来越窄。明星再大,也打不过算法写的剧本。

---

### 三、观众完成“祛魅”,不再为光环纳税
经济放缓+信息过载,把“电影”从奢侈品打回快消品。
观众进影院前,先打开豆瓣评分、微博热搜、B站吐槽,三连验证“值不值”。明星滤镜一旦破碎,反而成为避雷信号——“有他?烂片预警。”

**新变量③:灯塔专业版2024年观众调研,68%的受访者表示“明星阵容”对购票决策影响低于20%,首次被“故事题材”与“口碑评分”反超。**
当“相信”变成“查证”,明星号召力自然雪崩。

---

### 四、明星“再就业”三条路:导、监、演到边缘
1. **幕后升级**
章子怡把《诗》拍成《游过海岸一百米》,拉来易烊千玺,试图用导演身份重新分配话语权;姚晨凭监制+主演双身份,让《走走停停》拿下1.5亿票房,证明“控局”比“出镜”更值钱。

2. **赛道下沉**
黄晓明在《阳光俱乐部》增肥30斤演智障患者,拿下北影节影帝,票房587万——奖项与票房第一次背道而驰。
海清把“国民媳妇”标签撕碎,却遭遇《我本是高山》改编争议,证明“用力转型”不一定等于“观众买账”。

3. **技术出海**
少数人在尝试虚拟制片、短剧出海。比如某85花年初成立短剧厂牌,一周拍完、国内抖音上线+北美ReelShort分销,成本800万,分账破4000万,单集弹幕里刷满“演技回炉”。
对明星而言,屏幕大小不重要,数据回流才算“第二战场”。

---

### 五、写在最后:旧地图找不到新大陆
“票房号召力”这个词,本质是观众与时代的双向赠与。
当宣发、排片、心态三条河床同时改道,明星再用力划水,也回不去上游。好消息是,河流仍在前行——只是下一站,叫“作品号召力”。
别再问“明星还能不能扛票房”,先问“故事有没有让我非看不可”。
毕竟,观众永远需要好电影;至于谁站在海报C位,那只是顺带记住的名字。

来源:未来可期一点号1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