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房失手 + 威尼斯加冕 + 诺兰背书:《The Smashing Machine》的颁奖季

快播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1-14 02:55 1

摘要:《奥本海默》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在洛杉矶导演工会的放映活动上,几乎不加保留地为本尼·萨弗迪的新片《The Smashing Machine》背书。他当场夸赞道,道恩·强森的表演“令人心碎”,是“今年乃至更多年份里最好的表演”。这番罕见的溢美之词出现在10月5日

《奥本海默》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在洛杉矶导演工会的放映活动上,几乎不加保留地为本尼·萨弗迪的新片《The Smashing Machine》背书。他当场夸赞道,道恩·强森的表演“令人心碎”,是“今年乃至更多年份里最好的表演”。这番罕见的溢美之词出现在10月5日影片开画周末的当天,而电影仅以3300块银幕拿到约600万美元的首周末票房,被不少颁奖季观察者提前判死刑。少有人知道的是,强森本人就坐在观众席里,亲耳听到诺兰的评价。他后来回忆,“这是别人对我说过最鼓舞人心的话。”

《The Smashing Machine》改编自2002年同名纪录片,聚焦MMA选手马克·科尔(Mark Kerr)的真实人生:缠斗、成名、成瘾、亲密关系的失序与重建。萨弗迪并未把它拍成喧闹的格斗片,而是以低限度、近乎素描的调性去捕捉一个人如何与疼痛共处。影片在威尼斯首映,萨弗迪摘下最佳导演,现场持续鼓掌约15分钟。台下的科尔在片末长段情绪释放时全程颤抖,强森说,他在那一刻“只为这个男人终于被看见而高兴”。

对强森来说,这部电影意味着两次重塑。首先是表演维度:他离开了“观众一进场就知道会看到什么”的“舒适区”,去挖掘角色最深处的恐惧与创伤。他为贴近科尔的体态增肌约30磅并每日接受特效化妆(由Kazu Hiro参与),更艰难的是把真实生活里的伤口搬进镜头,比如把母亲确诊肺癌时“拉起被单掩面痛哭”的记忆,移植到角色在病床上的崩溃时刻。其次是在行业维度:强森今年53岁,2019年正式退役摔角,长期以系列片、四象限大片撑起票房,如今他“把观众第一”的老信条更新为“把完整的自己放进角色里”,并直言“从《Smashing Machine》开始,我会为自己拍电影。”

影片的对手戏同样扎手。艾米莉·布朗特饰演的Dawn Staples不是“拳王女友”的常见扁平角色,而是亲历者、见证者,也是掣肘者。布朗特先促成了项目牵线(她与强森合作过《丛林奇航》,与萨弗迪参与《奥本海默》),再走进真实人物。Staples起初对拍摄持保留态度,因为那段关系“混合了忠诚与毁灭”,布朗特则承诺把那些温柔瞬间和真实依恋也摆上台面。萨弗迪在两人家中使用隐藏摄影机,让争执和亲密都以非表演化的方式发生,布朗特说这让她“像被影片的手臂拽进屋里”,观感近乎偷窥。

制作成本据报约5000万美元,A24选择在院线端硬上,现实却是今年中等成本“成人剧情片”整体遇冷:从《After the Hunt》《Deliver Me From Nowhere》到更多明星项目,票房普遍不及预期。萨弗迪把重心放在“人”的复杂性上:Dawn并不具备与康复中成瘾者相处的能力,而Mark追逐聚光灯,双方的需求互相伤害。影片如同《洛奇》第一部那样,以失败收束,却把镜头停在一种“与自我和解”的平静上。布朗特说,观众未必能共情“高举拳头”的冠军时刻,但能共情压力与挣扎里的自洽

《The Smashing Machine》也把行业风声导向“口碑长线”。开画失利,并不必然等于颁奖季出局。在诺兰、马特·达蒙等人的口碑加持下,强森和主创开始把“承受一击、拒绝被数秒读出局”的科尔精神延展到电影的旅程上。强森承认,自己过去从未在开画周“完全不想票房”,这一次却“确实没想”,因为他们更关心作品是否能“久存”。他也确认将继续与萨弗迪合作《Lizard Music》改编,他将在片中饰演怪人“Chicken Man”,把“孩子的独立冒险感”带回银幕。

风波之外,萨弗迪兄弟“分合”的外界臆测并未干扰他。他在威尼斯领奖时感谢了家人,被解读为“没提及哥哥乔什”,他回应称那一刻“只在讲这部电影”。布朗特也替他补了一句:“那一晚是你的夜晚。”对她而言,42岁的自己在作者电影与商业大片之间切换,明年既有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新动作片,也有《穿普拉达的女王2》。而强森则把《Smashing Machine》当作岔路口:一个关于“把人从形象里拉出来”的复调实验。

影片落在一个简单、但不容易的结论上:人们更容易共情“没赢,但还活着”的人生。萨弗迪把镜头留给真实的科尔,告诉观众他“经历了这一切,现在很好”。强森也把“观众第一”回旋为“完整自我第一”,他在第二次采访的尾声抬起衣袖,露出一件写着“Vanquish”的T恤。那不是胜利宣言,更像是折返路上的自我提醒。

本文为深度编译,仅供交流学习,不代表本账号观点。

来源:见尘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