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导演田启文:合拍片已失去市场需求,港片“存货”即将耗尽

快播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4 02:22 1

摘要:2023年,香港电影圈像一台突然踩下油门的旧车——引擎声大,车身还在晃,但确实往前窜了一截。

2023年,香港电影圈像一台突然踩下油门的旧车——引擎声大,车身还在晃,但确实往前窜了一截。

上半年港产片票房1.85亿港元,同比跳高47%,《毒舌大状》直接把天花板顶穿,成为香港影史第一部破亿华语片。

数字摆在眼前,谁再说“港片已死”,都要先咽一口唾沫。

可热闹背后,油箱还剩多少油,才是老司机真正担心的事。

先别急着鼓掌。

票房翻红像一次“快闪”,靠三部黑马把平均线硬生生拉上去;全年产能依旧徘徊在五十部上下,只有九十年代的三分之一。

观众回来了,片没多拍,影院经理还是数着排片表过日子。

换句话说,大家是冲着“稀有”买单,不是冲着“常态”。

政策端倒是连夜打补丁。9月,国家电影局甩出“粤港澳大湾区电影合作计划”,专项基金直接拍桌上:合拍片,只要故事里有湾区烟火气,钱和人一起打包送。

田启文上半年才叹气“合拍片没人敢碰”,三个月后官方就递上救生圈——速度之快,像听见了他心里的弹幕。

香港本地也同步加码。7月,电影发展局把“电影制作融资计划”的资助比例从30%提到40%,另开一条2000万港元的“新人导演绿色通道”。

翻译成人话:政府替你垫四成本钱,处女导演再送额外红包,只要剧本不踩雷,开机门槛瞬间降到膝盖。

钱有了,人怎么办?

演艺学院干脆把课表翻新,2023年新开“电影科技硕士”,专门教虚拟制片、LED墙、实时渲染——好莱坞拍《曼达洛人》那套家伙,搬进香港教室。

Netflix、英皇直接派导师,毕业即进组,目的只有一个:把被游戏公司挖走的视效人才再勾回来。

发行端也学会“一条片吃两次”。

ViuTV今年连拍四部原创电影,《绳角》试水“影院+流媒体”同步上线,票房分账完,平台24小时轮播,会员拉新、广告植入一起算。

过去港片最怕“三日游”,现在多一条命,回本周期从半年缩到八周,小成本团队终于敢开夜车。

看起来像是“五路援军”同时到场:票房强心针、合拍基金、政府垫资、科技新血、流媒体续命。

可真正的胜负手,仍是最老土的那两个字——故事。

《毒舌大状》为什么爆?

一句话:它把法庭戏拍成了茶餐厅吵架,观众听得懂、代入快、情绪爽。

编剧用“小市民斗权贵”的老梗,却加进“网络审判”“阶级焦虑”的新料,结果老壶煮新茶,香味全出来。

证明港片不必抛弃本土味,只要调料更新,观众照样买单。

反例也有。

一部拿了合拍基金、卡司亮眼的悬疑片,硬把故事搬到深圳前海,台词一半普通话一半粤语,想两边讨好,最后两边都嫌“味道不对”,票房没过三百万。

教训说明:政策红包再厚,也遮不住剧本空心。

所以,2023年的香港影业像做完急救的病人,心跳回到安全区间,但血管斑块仍在。

产能、人才、市场半径这些结构性问题,不是一两针肾上腺素能清零。

接下来要看三条线能否同时上扬:

一是“新人导演+科技课程”能否持续输血,把拍片数量先拉回年产八十部,让市场有片可排;

二是湾区合拍基金能否催生第二部《毒舌大状》,证明爆款可复制,而非彩票中奖;

三是流媒体同步模式能否从小众实验变成主流标配,让中型制作也能靠“双线收入”活下去。

三条线全绿,香港影业才算真正驶出ICU;任何一条掉链子,2023年的反弹就只是回光返照。

观众已经用脚投票过一次——只要故事对味,他们愿意排队进影院。

下一轮,轮到创作者、平台、政策制定者一起把故事讲圆。

毕竟,电影院的灯暗下来后,银幕得亮得起来,掌声才会继续。

来源:阿宝侃电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