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11月9日晚上9点30分,影评人兼科幻文化研究者严蓬,网名电子骑士,因肝昏迷离世
2025年11月9日晚上9点30分,影评人兼科幻文化研究者严蓬,网名电子骑士,因肝昏迷离世
消息在11月10日凌晨迅速被业内确认,编剧和导演的悼念几乎在同一时间涌出屏幕
影控传媒负责人向九派新闻证实噩耗,朋友圈里写到他多年提携后辈、处事温和,信息短而重,那种突然感把许多同行按在原地
随后,作家刘慈欣以及导演兰波也向媒体确认了这一消息,更多从业者的追忆接连出现
“他很儒雅,对科幻电影、科幻小说都很有感触,也总有自己的看法”
刘慈欣回忆起1999年的相识,再回看这句话,像是给电子骑士的职业肖像做了一个无修饰的注脚
兰波则说,二人因为《阿凡达》结缘,最后一次见面是在2020年的科幻电影周,那时严蓬刚从游族影业离开,聊起《三体》项目前后的艰难,但说到国内科幻影视的前景,他依然乐观
科幻作家陈楸帆在豆瓣写下悼文,直言他是一位“温厚赤诚、对科幻电影视若生命的‘好大哥’”
他的文字里反复提到严蓬生前爱发自拍的日常小事,祝愿另一条时间线里他还能继续拍片、继续讨论,再聚一次
制片人藤井树晒出合照,说二十年交往,仍不敢相信这件事的发生
“走得太突然,让自己难以置信!”
严蓬的公开身份清晰可查: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知名影评人和科幻评论人,长期做影视评论与科幻文化研究
曾在《环球银幕》任执行主编,做过时光网高级编辑,参与过多部科幻项目的策划与开发
2017年出版《银河系科幻电影指南》,用一本书梳理科幻电影的历史脉络
2023年主持首届泰山幻想文化大会论坛,把话题拉回到中国科幻的来处与去处
社交媒体上的回应则拼出另一面
严蓬在微博坐拥179万粉丝,11月2日还在与网友互动,话题绕不开电影,也绕不开生活
几天前还在说话的人,几天后就只剩下被反复转发的头像,这样的停顿总让人不知如何接上下一句
这不是煽情,是日常被突然折断的事实
这次骤然的离别,提醒整个行业:科幻的道路不只是镜头与特效的堆砌,更需要一套耐心而可信的评论生态,去搭起创作、市场与观众之间的桥
这样的桥并不醒目,却承担着方向感
为什么业内对这样一位评论者的离开反应如此强烈,或许答案就埋在他这些年做的“琐碎事”里:策划论坛、拉通讨论、替作品发问,也替创作者挡下一些无谓的噪音
回到更大的背景
2025年,国内科幻影视产业被寄予厚望
行业预测北京、青岛、成都等地将形成科幻影视基地集群,年产值有望突破500亿元
亮眼数字之外,挑战并没有退场,行业报告一再提醒:工业化体系尚不完整,内容创作遭遇瓶颈,产业链协同仍然不足
这些问题没有“一步到位”的解决方案,恰恰需要稳定的专业讨论去磨合,需要敢于指出问题、又真正懂行的评论者,长期地在场
谁来维持这种长期而克制的对话,谁能在热闹里分辨价值,这两件事眼下变得更紧要
追热点容易,守常识难
电子骑士这样的从业者做的是后者
不是把赞美变多,而是让标准更清晰,让创作的风险和机会说得更明白
评论不是应援,也不是裁判的哨,而像一束稳定的灯,照到每次试验的边界
舆论场给出的回响也迅速
#电子骑士#的话题登上热搜,公众的悼念之外,更多人在讨论影评人的价值,讨论行业该如何把评论做成专业而可持续的工种
这类讨论不必追求统一意见,只要有人认真讨论,空间就不会塌缩
最新消息很快到来,《科幻世界》杂志于11月10日上午发布讣告,中国科普作协科幻专委会、科学文艺专委会、科幻电影专委会拟联合举办追思会,时间暂定本周末
这意味着悼念将从线上走到线下,朋友、同事、读者会在同一空间里叙述各自的记忆
这样的仪式对于留下的人很重要,它帮助人把悲伤安顿下来,也让工作与理想有了承接
把视角放得更近一点
许多年轻从业者回忆,严蓬愿意看样片,耐心回复长邮件,拉着新人去参加一场不算热门的放映,或是介绍给一个能说真话的微信群
真正的提携往往没有大动作,都是具体到一封邮件、一条语音、一杯被反复续水的咖啡
这些细节在新闻里不显眼,但在一个行业的风貌里留下痕迹
生前他最爱做的事之一,是把争议拉回作品本身,谈结构、谈节奏、谈视听,而不是被流量裹挟去评价谁输了谁赢了
在一个容易被快感驱动的环境里,能把讨论往作品里拉的人,理应被更多地看见
这不是道德要求,而是职业分工里的必要角色
行业向前走,需要大片,也需要把关的人,需要能把“为什么好”与“为什么不够好”说清楚的人
缺少他们,风格会被埋没,缺点会被重复,市场会越来越依赖运气
电子骑士在这条链路上做过许多艰难的事,留下可供学习的范式
从某种意义上说,悼念最终都会回到行动
把论坛办下去,把讨论做扎实,把对创作者的尊重变成制度性的支持,这些都比一时的情绪更难,也更有效
当行业有人问起该如何纪念他,最实在的答案或许是把他坚持的那些事继续做下去
愿逝者安息,愿留下的人在光影里把路照得更亮
来源:独家娱乐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