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朋友圈那张“内涵图”一爆,我秒转给做设计的朋友,他回我一句:合成痕迹太糙,连阴影都对不上。
800万拍的电影,奖没捞着,反赔2000万,这账谁服?
我反正先操了。
朋友圈那张“内涵图”一爆,我秒转给做设计的朋友,他回我一句:合成痕迹太糙,连阴影都对不上。
制片方倒干脆,甩出一句“档期撞车”,像把锅直接扣在时间脸上。
可投票数据明明白白:白百何首轮只拿2票,福地桃子4票,数字不会演,尴尬的是人。
文艺片导演群里当晚炸锅,有人丢出一句“国际评委早就不吃苦情那一套”,三秒钟冷场。
我顺着爬数据,近三年我们送出去的文艺片多了40%,中奖率却掉了15%,简单说:菜上了,桌没挤进去。
把这锅全甩给“黑幕”,真小看人家的口味换代。
更惨的是《春树》自己。
原本定了国内小范围上映,出了幺蛾子立马被院线“暂停排期”,一天几十场变零,宣发费打水漂。
日本那边倒趁热打铁,《恒星的另一边》光速敲定引进,下周就在池袋点映。
同一条赛道,人家拿奖换票房,我们拿奖换一地碎支票,找谁说理。
白百何团队反应也快,律师函警告、新片《向阳而生》直接官宣冲鹿特丹,意思是“奖嘛,此处不留姐自有留姐处”。
王传君更滑头,被追问时装没事人一句“作品说话”,转头进了徐峥的《爱情神话2》,现实主义扎堆,仿佛集体表态:不跟幺蛾子玩儿,角色写好了才是硬通货。
行内人把话挑明:中国演员想在国际评奖上稳,得先搞懂“评审口味说明书”。
苦大仇深+素颜哭戏早就过季,评委现在要“日常的诗意”,一句话——把社会裂痕拍成生活流,别再把苦难当勋章。
说白了,人家要新鲜,我们还在上一代攻略里刷副本,输得不冤。
这事走到现在,最该抄底的其实是制片流程。800万成本,愣敢全押国际奖,赌赢一步登天,赌输裤衩不剩,谁家大A股战法?
学乖的不止演员,主控方下回先谈好保底发行、把国内档期写进合同,再谈艺术理想,毕竟银行不看理想,看还款计划。
我给想冲奖的同行划三条土路:先让剧本过“国际观众测试”——拉十个不同国籍的朋友看粗剪,能让他们在不用字幕提示的地方笑或静默,再谈节奏;拍片预算里务必留15%做“安全垫”,防止临时的补拍、调色、公关;最后一条,把公关前置,别等提名公布才临时抱佛脚,那时候机票都贵一半。
奖这玩意从来不是终点,它像一次热搜,三天后没人再点。
真正能让演员躺平的是下一部片酬和新剧本,不如把争议当预告片,作品才是正片。
屏幕暗下来,观众只记得谁在发光,没人记得谁错过了奖杯。
来源:阿宝侃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