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王传君站上东京领奖台那一刻,白百何“像被点了穴”——镜头捕捉到她脸上那一秒僵硬,随后迅速恢复笑容。
王传君站上东京领奖台那一刻,白百何“像被点了穴”——镜头捕捉到她脸上那一秒僵硬,随后迅速恢复笑容。
十几个小时后,这条一秒表情登上热搜,话题词#影后没奖#阅读量破8亿。
一场原本庆功的发布会,瞬间变成娱乐圈最烫手的罗生门。
电影片尾字幕写得明明白白:白百何“领衔主演”。
但在东京电影节红毯,她被主办方引到左侧次位;海报在东京主视觉被裁到只剩半张脸;回国发布会,连背景板都把她的名字从第一行挪到第三行。
粉丝把这组照片拼成九宫格,配文“谁是真女主,一张图看懂”。
这不是宫斗,只是待遇落差赤裸裸地摊在所有人面前。
投资关系更扑朔迷离。11月6日,资方青禾影业发布声明三连击:否认白百何参与投资、公布她片酬只占制作费15%,还把王传君的片酬提到18%。
一句话总结——“你不是股东,也没占谁便宜”。
业内立刻有策划人爆料,白百何原定的姊妹篇《夏草》悄悄换角,疑似“惩罚”。
换角尚未板上钉钉,但信号再明显不过:有人要立规矩。
奖项争议像拔高了放大镜。
日本评委河濑直美在杂志专访里解释:“最佳男主是全票通过。
”措辞克制,却挡不住另一层潜台词:我们选的是演技,不是番位。
国内舆论当场炸锅——“沪圈搞关系”的阴谋论、“东京歧视女性”的标签漫天飞,豆瓣新刷出的两千多条一星,把电影还没上映就推进泥潭。
有人问:为啥观众这么激动?
因为这场风波击中三条真问题——
第一,番位到底该怎么算?
以前靠海报顺序,现在有票房算法、社交平台热度、奖项加成,多方角力像拔河,谁都怕松手。
第二,演员奖项到底是评艺术还是评KPI?
如果最佳男主的“微表情”赢了,那女主的“情绪贯穿全场”为何不配拿奖?
标准一旦双标,观众就不相信评委的“专业”。
第三,投资方、导演、演员究竟谁是老板?
当资方能一句话换角、撤海报,主创的创意边界被挤压到脚踝,观众会心疼,也会害怕哪天自己喜欢的演员无声出局。
更现实的影响已经在票房端应验:猫眼预售掉12%,但搜索、话题反增300%。
一部电影还没上映,口碑先被扯成两半,院线经理最揪心——排片是按信心给的,信心碎了,黄金档期也可能缩成夜场。
白百何的社交媒体连续三天发抽象画,配文一句“不被看见的春天也是春天”。
没有@任何人,却把火药味拉满。
她的粉丝冲进工作室评论区齐刷“维权”,像极了去年某顶流粉丝冲杂志社,声势大但找不到具体诉求——合同细节、解约赔偿都还是黑箱,只能先骂再说。
另一边的王传君继续沉默。
有人夸“高手惜字如金”,也有人讽“得了便宜卖乖”。
沉默在风暴里像一堵软棉墙,把批评弹回给空气,却也把压力全甩给片方。
业内此刻在偷偷重算风险公式:如果12月影片顺利上映,白百何依旧跑跑路演,片方就能宣布“风波过去”。
但凡再爆出合约诉讼,哪怕只是一张法院传票,预售再想翻盘就难了。
而东京电影节也悄悄把下一年中国选片的工作群设成“仅管理员可发言”——谁都不想再当一次裁判兼出气筒。
回到最根本的问题:观众到底在意谁拿奖杯、站哪个C位?
说穿了,大家在意自己是不是又被糊弄。
当番位、片酬、剪辑、奖项像一块多层蛋糕,每一层都写着“解释权归主办方”,观众唯一能做的,就是把蛋糕掀翻在地上。
于是,下一次海报再出番位乱序,没人会耐心等声明;下一次评委再全票通过,也没人相信“纯专业”。
行业的公信力,就是这样在一次又一次的罗生门里被磨薄的。
故事没完。
片方、演员、观众三方正排队等待对方先眨眼。
唯一的确定性是:12月影院灯暗下来那一刻,所有未解的账,都会在大银幕上被放大到一寸都不剩。
到时候,到底谁才是《春树》的真正赢家,观众会用买票或骂街的方式给出最终评分。
来源:宅了一只肥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