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亲爱的读者,你或许曾在电影院为《流浪地球2》的太空电梯心潮澎湃,但你可能不知道,那座震撼人心的太空电梯,是从一个被称为“工地”的片场里拔地而起的。这像极了中国电影工业的隐喻——我们正试图用看似粗粝的“工地化”管理,去实现星辰大海的梦想。
亲爱的读者,你或许曾在电影院为《流浪地球2》的太空电梯心潮澎湃,但你可能不知道,那座震撼人心的太空电梯,是从一个被称为“工地”的片场里拔地而起的。这像极了中国电影工业的隐喻——我们正试图用看似粗粝的“工地化”管理,去实现星辰大海的梦想。
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在《流浪地球2》的片场,1000多名常驻工作人员和超过22000人次的群众演员,像精密仪器中的齿轮般运转。这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剧组”,而是一个移动的“重工业城市”。但有趣的是,这个庞大体系的掌舵人郭帆导演,却谦逊地称其为“工地化”——仅仅是做到了戴安全帽、按时吃饭的基础秩序。
这让我想起林超贤导演拍摄《红海行动》时的场景。那位以“魔鬼导演”著称的硬汉,在片场常常需要靠嘶吼和奔跑来调度全局,整个剧组如同一个依靠个人魅力和体力支撑的“手工作坊”。这种模式充满了江湖义气与热血,却也暴露了中国电影生产的原始面貌——导演是包工头,剧组是施工队,进度控制基本靠“疯狂加班”来硬扛。
而郭帆团队所做的,是一次悄无声息的“工业起义”。他们做了一件在中国电影史上从未有过的事:与北京电影学院合作,邀请20多名学生组成“挑错小组”,像质检员一样记录拍摄过程中的每一个失误。最后,那些错误的笔记堆了半米高。这半米高的错误,不是失败的证明,而是中国电影工业最珍贵的“错题本”——它标志着我们开始用系统的方法论,而非个人的经验主义,来面对电影制作。
更深刻的变革隐藏在数字里。《长津湖》拍摄周期近200天,而《流浪地球2》约为150天。在投资只有前者一半的情况下,用更短的时间完成更复杂的特效大片,这不是奇迹,这是工业化管理带来的“劳动生产率”的胜利。郭帆曾感慨,好莱坞有600个电影制作的标准和流程,而我们过去一个都没有。但现在,《流浪地球2》团队首次尝试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标准和流程管理。
这就像一场有趣的对比:一边是徐克导演天马行空的才子气,一边是郭帆导演带着安全帽的工程师思维。两种模式没有高下之分,但却指向不同的未来。前者代表了电影作为艺术的极致,后者则在探索电影作为工业的边界。
最令人动容的是郭帆的那个愿望:将这些错误结集出版,成为后来者的教材。这种“薪火相传”的意识,才是工业文明真正的精髓。它意味着中国电影人开始摆脱“师傅带徒弟”的作坊思维,转向构建可复制、可迭代的工业体系。
当我们在IMAX银幕上看到太空电梯冲破云霄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科幻奇观,更是一个产业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壮丽景象。那些半米高的错误笔记,那些首次建立的标准流程,那些在“工地”上戴安全帽的年轻人,他们才是这部电影真正的“行星发动机”。
来源:春华侃影视